1
遇见伯乐之前,千里马姜维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
姜维是三国时代的天水郡人(今天的甘肃境内),那里是魏国的最西边,地方偏僻,汉胡杂居,名义上是魏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从来不是什么安定的好地方。
姜维的父亲姜囧曾是郡里的小官,后来胡人造反,姜囧为了护卫郡守而战死沙场。这样的行为组织上当然要大力表彰,因此姜维被赐了官位,在县里当上公务员。
小人物的人生是一眼望到头的。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姜维只能在边境的公务员队伍里面熬资历,慢慢提升一点职位,他出身边境的小县城,又没有家世和背景,想必升到中层都是遥不可及,能安稳度日就算父亲庇佑了。
可世事突然发生了变故。
西南方的蜀汉政权突然入侵,打破了边境线长久以来的安宁。在曹魏的君臣们想来,自从刘备死后,穷乡僻壤的蜀国哪有本钱和胆量来入侵,我们不去攻打蜀人做梦都要偷笑了,谁都没有想到蜀汉大军竟然会来,一时间什么准备都没有。
这时身为天水地区一把手的太守马遵正在地方上视察工作,身边还带着正带着姜维等一批手下官吏。听到突如其来的坏消息,马遵懵了,而更糟糕的坏消息又接踵而来,有说蜀汉大军马上就到,有说某某县城已经投降,有说某某驻军要起兵响应,太守马遵瞬间觉得到处都是敌人和叛徒。
于是马遵决定跑路。他治下的冀县在西边,离边境太近,马遵不敢回去,他选择逃往东边更安全的郡县上邽,情急之下,马遵同志又犯了受迫害妄想症,生怕自己手下有异心,会杀了自己投奔蜀国大军,于是他扔下一众手下官吏,趁夜偷偷溜走。
姜维等人到天亮才发现太守已经跑路,赶紧去追,却已经追不上,到了上邽城下,却没人愿意放他们入城。众人只得回老家冀县,没想到谣言传的比他们跑得快,冀县守兵听说他们早已投敌,也看不到太守归来,怎么也不肯放他们入城。这下众人傻了,谣言传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叛徒的身份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无路可走之下,众人只好去投奔蜀国大军。其实蜀军这时候因为战局不利已经在准备撤退,没想到还有敌人主动来投降,正好笑纳。
姜维就这样跳槽来到蜀汉。
2
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倒霉透顶的姜维却在蜀汉过的顺风顺水,步步高升,因为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蜀汉的大管家——诸葛亮。
诸葛亮很欣赏姜维的才能,称赞他善于用兵,有胆略,思虑周详,忠于职守,连当年的马良、李邵等人都比不上,马良、李邵都是早年诸葛亮一手提拔的人才,这心意可想而知。果然,诸葛亮不只是说说而已,不久就提拔姜维为奉义将军,加封阳亭侯的爵位。
姜维瞬间成为蜀汉的中层,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日后他一步步高升,在老一辈的领导人去世后,慢慢接过权利, 最后成为蜀汉的领头人。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诸葛亮的厚望,日后文武双全、战功赫赫,为蜀汉竭忠尽智,一直到蜀汉灭亡,他还念念不忘要复国,坚持到最后。
试想姜维若是没有遇到自己的伯乐诸葛亮,他在蜀国的日子会怎样?举目无亲,不受信任,或是受人排挤,融入不了蜀汉的小圈子?这些都能逼得人崩溃。就算有“是金子总能发光”的道理,今天被同事使个绊子,明年被领导安排“磨练”一番,到何时才能一展所长,恐怕等到权势在手,也早已老迈不堪。
到了后世传说,把诸葛亮说成姜维的恩师,《三国演义》里描写诸葛亮临死前将自己生平所著的兵书传给姜维,又托付后事,俨然师徒。后人会这么演义,既是因为诸葛亮生前对姜维有知遇之恩,也是因为后来姜维确实屡屡北伐中原,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前人有知遇之恩,后辈有继承之志,这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故事吧。
3
汉末三国的人才通常是靠“察举制”来选拔的。一个年轻人,如果人们都夸奖你有本事、有德行,那朝廷或诸侯们就会来招揽你。可是古代的信息传播很落后,怎么样让人们都知道你是人才,来夸赞你呢?
比较低级的做法就是作秀,东汉有位叫赵宣的人物,为了表现孝顺,他在长辈去世后守孝二十年,而且直接住进墓道里,看上去真是孝顺到变态,后来人们发现他在这二十年都生了五个孩子,才知道这都是在做戏。
真正高明的方法是获得“名士”的点评和夸奖,这些名士很多时候充当的就是伯乐的角色,他们是古代的微博大V,他们个个都有百万粉丝,随便说的一句话都能被点赞几万次。有了他们的赞誉,你才是货真价实的人才。
诸葛亮被名士司马徽称赞为“卧龙”,立马就身价倍增,要不然谁知道在隆中种地的孔明有什么才华?曹操甚至半强迫的要南阳名士许劭给他点评,这才得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半褒半贬的评语。
可惜名士都是很大牌的,想获得他们的点评太难。也不是谁都像曹操可以凭着父祖辈的权势来强迫的,小心人家来个恶评,那你一辈子都完了。更多的时候名士是和士族世家联系在一起,名士往往出身士族,这些伯乐举荐的多是士族世家的后辈,寒门士子没有伯乐推荐,自然难有发迹的机会。
三国时颍川的名士最多,举荐过诸葛亮的司马徽、徐庶,效力于曹操的荀彧,荀攸,钟繇,郭嘉,陈群,都是颍川人。
天下那么大,凭什么人才都出身颍川?难道是那里水土比较好,还是老天安排的,都不是。天下的人才多的是,可是没人知道啊。人家颍川名士互相吹捧,这位号称“神君”,那边称为“水镜”,他们互相举荐,结为姻亲,又提携后辈,一时间,伯乐和人才都成了颍川的特产。
曹操有时候开会,下面坐着的文臣谋士大半都操着颍川口音,也难怪他对这些世家大族非常忌惮。
4
诸葛亮原本也出身大族,世居山东琅琊,可惜因为远走他乡、父母早逝,他这一支自然没落下来,只能呆在隆中默默无闻。诸葛亮是靠与襄阳士族结亲,才得到伯乐的推荐,有了“卧龙”的美名。
史书记载了“孔明择妇”的故事。黄承彦是襄阳名士,他找到诸葛亮说,“小伙子,听说你想娶妻,我有个女儿,头发枯黄、皮色黝黑,长相是丑了点,但是她的才华与你相配。”穷小伙诸葛亮立马表示同意。黄承彦高兴坏了,也不要诸葛亮提亲、下聘等等,直接把女儿送了过来。附近的乡亲们听说这事,都笑话诸葛亮怎么找老婆找了这么丑的。
乡民毕竟无知。黄承彦是何许人物?他的老婆是荆州最大世家蔡家的大女儿,而蔡家的小女儿嫁给了当时统治整个荆州的刺史刘表,刘表是一方诸侯,黄承彦可是他的连襟噢。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不愁没有伯乐的青眼。
我们没办法知道诸葛亮这场亲事到底是为了攀上高枝,还是真觉得黄小姐的才华与自己相配。但若有满腹的才华却无人问津,一身所学无用武之地,那感觉一定是无比痛苦的。
唐时的韩愈也是不得志的读书人,他用千里马来比喻人才,长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一定是愤愤不平的。少年时读此文,并没有什么感觉,如今却不免心有戚戚。这天下自负才学的人,不都是这样苦求自己的伯乐吗?
马 说 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这是本人三国历史人物系列的第 7 篇,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