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镜头前的曹美姐身穿红色丝绒缂丝唐装,脖戴粉色丝巾,端庄大方,“你看我这件衣服,领口、胸前、袖口都是从缂丝腰带上截下来的一小部分,我把它融进了服饰里。”作为一名缂丝技艺及文化的传播者,曹美姐从自己的衣服开始身体力行的引导别人去了解缂丝、走进缂丝。
“以前古代是做皇帝的龙袍,皇后的凤衣。”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历来多为皇家宝藏,然而现在了解缂丝的人却越来越少。来自做缂丝最密集的苏州,曹美姐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缂丝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的将这种文化融入了血液“人家说曹大姐三句话不离口就是缂丝,我觉得进了这个门我脱不出身了。”
凭着对织绣艺术的喜爱,曹美姐30多年如一日,不仅刻苦钻研缂丝技术而且积极的向更多的人传播和普及缂丝文化,“下一辈子也要缂丝,下一代人也要缂丝”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者的使命感。
缂丝市场在70年代最为昌盛,主要订单就是日本和服及腰带,由于制作工序繁琐而且一旦织错无法修补,所以一件和服一个人最起码做一年,甚至于两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机在生产。但从80年代开始,“慢工出细活”的缂丝慢慢地走向了下坡路,各种新鲜事物的出现让人应接不暇,不同文化的交汇也让不少传统事物濒临绝境,缂丝同样未能幸免。
持续低迷的市场并没有击退曹美姐对缂丝的执着,她开始转变思路,尝试把缂丝腰带截下一部分做装饰品,投放市场后,受到了不错的响应,现在曹美姐还将缂丝运用在了靠垫、床罩、餐巾盒、披肩、包、衣服等日常用品中。
“传统的东西肯定是要的,但是也一定要跟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趋势结合起来。并不是传统(就是)不放弃,而是传统这个基础上我们尽量发挥它的作用。”和其他非遗文化传承者的纠结不同,曹美姐坚信创新是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学习是有必要的,因为中国美术学院要学来之不易的,我这个20天来学到很多,这种搭配啊,画稿啊我学得很多,真的要来学,回去我可以带动我的织娘,跟她们讨论怎么再去做更好的东西,把我们的技术发挥在最好的极点上。”
活到老学到老,曹美姐心心念念的都是缂丝,她想让大众真正的接受缂丝:“那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不动就是文物,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产品,产品变成消费品,那么才是有生命力,这个文化才有生命力传播下去,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