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闻到楼道里开油锅的味道,年味就这样扑面而来。
是不是年纪使然?这样的年末,就会想起幼时的那些关于年的细枝末节,仿佛就在眼前。
天寒地冻,整个村庄却沸腾起来。腊月十七,勤快的主妇们就开始“掸尘”,家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床单被子拆下浆洗,村前村后的池塘边,五颜六色的被单在水中摇摆,主妇们亮开嗓门,互相开着玩笑,爽朗的笑声传遍整个村庄。洗完被单,相互帮忙拧干水,平铺在田埂的茅草上晾晒,点缀着略显单调的田野。一天下来被单带着阳光的味道被收了回来,屋前晒着厚厚的稻草,把被单平铺在稻草上,放上晒得蓬松的棉花胎,把压在箱底的红的、绿的丝绸被面拿出来,铺在棉花胎上,把被单扯平,包住丝绸被面的边,针线丝丝作响,一会儿功夫,一床棉被就纳好了,有棱有角。在床上铺上厚厚地晒得喷香的稻草,再铺上一床棉垫絮,洗得干干净净的格子棉布床单一铺,红色绿色棉被叠得方方正正放上床。“掸尘”开启了忙年的节奏。
腊月二十,炒米匠们背着个大铲子来村上炒炒米了。在一户人家的灶房里开始了,灶烧得旺旺的,把浸了一天的糯米放进锅内,和上铁沙子翻炒,袅袅炊烟笼罩着村庄,村庄变得柔和起来,滋润起来,连门前清冷的老树也似乎感受到年的气息,枝条也温顺了也许,泛出了些许的绿意。
炒米香,炒米糖甜。
农家山芋多,早早从地里起出来,专为炒米而做成糖。选一个夜晚,昏暗的灯火下,在锅里慢慢熬,粘粘地,有一点点焦香味,把炒米放入,不断地搅拌,直到炒米与糖完全融合,盛入一个木方盘,压实,端到八仙桌上,倒扣出来,用刀切成一片片,好吃的炒米糖解了多少孩子的馋,一个春节,随便走入哪家,都有甜甜的炒米糖,日子也就跟着甜了起来。
二十七八啦,豆腐也做好了,开油锅吧。豆腐切成三角形,放入油锅,炸成外焦里嫩的油豆腐,灶上早就有酱油加辣糊酱的作料碗,沾一点作料送入嘴中,年味,就在其中。
年三十,早早地拿来红纸,请村上的先生写一副对联。那先生家,已经站满了人,有人帮压纸,有人在磨墨,先生戴着眼镜,手抓起毛笔,也没有什么平仄对称的讲究,无非什么福到农家,财进家门,还不忘了鸡鸭鹅,写个“六畜兴旺”贴到鸡窝鸭棚上。家里的女人们已经调好一碗浆糊,就等着张贴对联了。
忙完了,下午就烧上一锅水,一大家子泡上澡,里里外外洗个干净。天未黑,就要一家人吃年夜饭了,窜门的临走前打个招呼:明年见啊。
这时,不知哪家已经开始急急地放起了鞭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