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物产不同,年味自然是不同的。家家有善美食的妈妈,必然年菜又不同。
老家江西,赣东山区,有一条河绕城而过,年味总是和地方出产有关。
自然,红薯干或红薯片,是当地特产之一。
下图是浙江缙云的红薯仔。估计九蒸九晒做成,甜得如蜜。但老家的红薯是煮熟成泥,薄薄铺在竹席上晒干,然后切成片用沙炒或油炸。是儿时最期待的年味之一。
冻米糖各地都会有,现在都是工厂成批生产,装入花花绿绿的包装盒子里,明显甜味不正。小时候每到年关,妈妈会用布袋装好白米,等爆米花的人出现,白米放入小小椭圆铁锅密封,在柴火上摇啊摇,“嘭”一声巨响后,白米变成香喷喷爆米花。妈妈准许我们吃个饱,然后熬糖自己做冻米糖。做冻米糖的时候,一般会同时做灌糖——豆粉的、芝麻的。那时候最爱的是豆粉灌糖,百吃不腻,妈妈剪一段,我吃一段。夜深人静了,屋子里还飘着一股子甜蜜蜜的糖味与米香,而我们终于熬不住抱着圆鼓鼓的肚子在甜蜜中睡去,妈妈还有帮忙的邻居们还要继续忙碌着……这样的忙,要炒完葵花籽、花生、豆子,做完冻米糖、灌糖、糖豆子…装满家里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才算结束。
冻米糖。
灌糖(高中同学拍的,不知道里面是否有豆粉)
浙江缙云的冻米糖,和江西的相似。
大年三十一早,家里亲戚送来的大草鱼、鳙鱼养得差不多了,要收拾好。鳙鱼头留着烧豆腐汤;鱼肉则是我负责剁成泥,爸爸会做成嫩如豆腐的鱼丸,鲜得咬舌头。
年三十还要准备我家特有的年菜:小炒丝。如今这样细致地准备可以吃十天半月的小炒丝不大可能了。姜、大蒜、青蒜、冬笋、葧荠、精肉、发好的墨鱼、笋干、木耳、干香菇……十数种东西切成细细的丝。然后起油锅爆炒。自然,用的是猪油,不能加一点水,因为要保留很长时间,是元宵节前每天宴客、早餐的必备。
如下图所示的鸡汤,是家里必备的年菜。我家年三十必须吃鸡,预示新年会有“机会”。大年初一的早餐,则是鸡汤煮年糕,意味新年会“步步高”!
很奇怪,我家一直喜欢用墨鱼配菜。要么墨鱼炖鸡汤、墨鱼炒三丝,烧红烧肉,里头都少不了墨鱼,但必须是墨鱼干。年前爸妈就要托人买最好的,清水发好备用。
海味,在儿时的年菜里很少。有的是下图里的小鱼,用面粉裹好油炸。
记忆中,妈妈包上头巾,调和好面糊,在炭炉上的小油锅里,炸上小半天,酥脆咸香。拌上剁辣椒,绝对是过年最受欢迎的菜品之一。爸爸必会在一边准备他拿手的虎皮鸭——实际和鸭子没有任何关系,肉馅里拌上葧荠碎,韭菜末等,成张的豆腐皮包好,放冷油里慢慢炸好。这是年三十暖锅里的抢手货。
下图是小杂鱼。通常用来裹面粉油炸。
山区冬夜,阴冷潮湿,年三十必须有一个暖锅助兴。大大的铜的暖锅,中间放几块烧好的炭。热气腾腾的鸡汤里,铺上一层一层鱼丸、豆腐和豆腐皮、菌菇、肉丸子、冬笋片、菠菜、木耳、鸡蛋丝、粉丝…咕噜咕噜响着,我们端着碗,等着爸妈把热乎乎的虎皮鸭、豆腐、鱼丸轮流夹给我们,吃得满头大汗热热乎乎,然后一边看春晚,一边等着红包、新衣服…
小年夜就开始的忙活,就为了
这样充满烟火气息的一天,
这或许才是生活原本的模样,
满是粗糙,却又美味温暖,
年年千篇一律,却又鲜活生动。
离开父母,尤其出国在外的若干年里,常常会怀念年味。不善厨艺的我,从未尝试父母做过的年菜,最多尝试过几次饺子。爸妈年龄大了,而我总是带着孩子陪他奶奶过年。不知道未来,逍遥的记忆里,是否有年菜年味。也许他将来离乡去国的日子,记忆里是不会有妈妈的味道的。
在毫不回头继续奔向五十的2017年,大年初一夜晚,写下这些文字,回味记忆中的年味,更是思念与年味有关的那些让人温暖的人。
贤二师父说:流水不还,珍惜此生因缘。年味,是父母与我们修了一辈子的缘,是我们远行后的一缕乡愁。
珍惜此生的父母缘、子女缘,即便,也许已经无法用年味来强调。
是否,在我的新年10愿里,应该加上一条,重拾厨艺,为逍遥做几道妈妈菜,让他未来的岁月里,也有妈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