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抑郁
今天刷微博热搜的时候,暮然间看到“XX博士溺亡”,因为是母校,自然多关注了几眼,也看了看事情的始末。
我很赞同那个观点,你不是他,你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所以,不要去指责他。
我身边有抑郁症的博士生,一米七的女孩,长得很好看,在美国工科排名前三的大学念完本科,五年时间拿到了建筑,医学工程和计算机三个学士学位,暑期在非洲做义工。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在我眼中人生开了挂的人,她和我讲,她有抑郁症,自杀过。
她的左边手腕上,是深深浅浅的刀痕,有点触目惊心。
“曾今跳过河,不过只摔骨折了。”现在描述时候,她有点轻描淡写。
我问她,为什么呀?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么?
她和我说,在你的抑郁症的时候,是极度痛苦的状态,那个时候,死的痛苦与那种痛苦相比起来,要好受得多。
我没有体会到过那种痛苦,也希望我身边没有体会过的人,永远没有那种体会。
二. 关于博士生的抑郁
《科学》杂志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博士都出现过精神困扰,持续感到压力,不愉快和抑郁,焦虑失眠,且无法战胜困难。博士生的抑郁,在我看来,与科研压力,社会压力以及自身从小形成的心里状态都有极大的关系。
博士生的课题都是带有一定攻关意义的,是让你去解决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也许本来就无解。这不像是背英语单词,付出了就有回报。四五年的研究很有可能证明一开始的假设就是错的。研究成果的好坏,是努力,运气以及思维等很多重要因素的结合。也许你确实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没人在意你读博士期间学到了什么东西,别人只看你发了多少篇文章,几篇SCI,几篇一区。
科研的压力,在于以发文章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发不了文章,只能一年一年往下熬,熬到能毕业为止。
在国内读博士的压力更大。在大多数情况下,读博的补助不足以支撑一个博士体面的生活。在接近三十多岁的时候,看到当年本科的同学在企事业单位已然小有成就,结婚生子,而自己拿着每个月两千块的微薄工资,住在几人间的宿舍里,时不时还需要家里接济。如果科研有进展,还能安慰自己过了这几年就能找份好的工作。如果研究不顺利,毕业遥遥无期,又不忍心放弃白白浪费的这几年青春,心中的压力可想而知。
现在的社会和几十年前已经不一样了,仅靠当年的那一点情怀,真的很难支撑一个人日复一日在博士这样的岗位上熬下去。
成功拿到博士入学资格的人,尤其是名校博士,其实自我的成长路线,大多比较顺利。他们中的大多数,从小到大都是成绩优秀,受人追捧的对象。小的时候有一种被人举高高的优越感,读博士以后,发现自己的这种优越感逐渐消失。而习惯了优秀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比较高。要求高,又达不到,心里逐渐产生落差。同自己比,同别人比,一比较,痛苦就来了。小时候越是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抗压能力反倒会比其他人差一点。而这样的压力,如果不知己排解,一旦钻了牛角尖,心里负担会逐渐加深,抑郁的危险也就逐渐降临。而某些导火索,也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三. 导师
导师真的是对博士影响最大的人。
好的导师,能让人如沐春风,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能给我们正面的指引,让你充满力量和热情。
反之,一个糟糕的导师,不但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反倒让他们每时每刻生活在痛苦和压抑里。
我也有过痛苦和压抑的时候,一度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那是读硕士的最后半年,导师卡着不让毕业,答应写的推荐信末了不给提交。应为当时圣诞节放假,好多老师都在旅游,自然找不到其他人,最后只拿着两个老师的推荐信外加一个朋友充数,申请了学校。
那时,我的导师明确告诉我:“我觉得你的智商不适合读博士!”
那时候每天半夜十一点回家,蓝牙音响里传出Tf-boys的 “想唱就唱,就唱的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我也要勇敢的自我欣赏”,我突然就把着方向盘,号啕大哭起来。
那是2013年的冬天,那时我23岁。
后来我才发现,读博士和智商,并没有什么大的关系。
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躺在被子里哭。白天还得面对导师笑脸相迎,来来回回改文章,今天改成这样,明天再改回来,平白无故多花些时间。
很感谢那个时候的男朋友,一直在旁边鼓励我,而且总是说大不了不念了,我养你之类的,让我的心里算是有个依托。加上父母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所以虽然难过,但并没有过极端的想法。
后来运气还不错,拿到了一所工科不太好但综合还不错的学校的offer,也就高高兴兴的上学去了。
当年的导师把我的毕业延期了三个月,不过好在顺利毕业,临行前也客气地说混不下来在回来念博士。偶尔还联系,也是一笑泯恩仇了吧。
当时觉得那是一件大的不得了的事,可是过了三四年,回想起来,发现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场经历,而且当年研究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更重要的是,现在说出来,反倒是茶余饭后一个经典show off的案例:”你在深夜痛哭过么?没有在深夜痛哭过人人生可是不完整的哦。“
现在读博士,虽然是转行,却遇上了很好的导师。
导师是让广大同学望而却步的华人女AP,自己每天睡四个多小时,必要时也会要求我们加班。周末实验室一半人也会在岗,但不强制。
她会在我失恋时送我一米八的大熊,带女儿来和我玩。
在我们把仪器搞坏时,安慰我们说:”仪器坏了,证明你们努力工作啊。“
在这个实验室里,虽然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疏漏,但总是能感觉到温情
很多时候,我觉得她是一个给我提供平台,让我去发展自我的人。这样我更有热情,也更自由,更想去探索发现和从事学术事业。
其实,即便是和硕士导师最后有一点不愉快,但在整个的硕士阶段,他给我的指导也让我受益很多。更何况,在做学术和为人师表方面,他也是无可挑剔的。
而从我同学那里了解到的变态导师,每天24小时打电话,让学生给自己的孩子补课,抢学生的成果,性侵女学生,等等,程度逐渐递增,让人发指。
如果每天都要担心导师的问题,这份忧虑在心里,又怎么能推进科研呢?
我觉得做科研需要静心的。静心,专心,才能想清楚很多问题,课题才能有进展。
做科研还得劳逸结合,因为选择学术这条路,本质上是为了更多的快乐。如果因此失去了快乐,那心中也会逐渐厌弃,就更没有热情了。
所以说,导师提供的科研环境和科研习惯也很重要。
一直以来,我心中的学术圈是美好的,如今却也发现乌烟瘴气到了这样的地步。
只希望未来的监督机制更完善,导师们也能不忘自己踏入这个地方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