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落30年的五个阶段,当下在哪个阶段?

这几年大家都意识到了,大概率是要摸着日本过河了。

微信读书上,有关日本失落30年的书经常排名靠前。

我这两年也断断续续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看了一些纪录片,日本“失落的三十年”虽然社会结构、政策工具和我国并不一样,但发展阶段和当下经济转型期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


写下此文,也算是自己阶段性的读书总结和思考吧,毕竟中年人不容易,就业嫌你老,退休你还早,家有10后普娃,社会进程的变化,也是影响几代人命运的因果,既然隔壁经历在前,不如借鉴思考。

一、日本“失落30年”的五个阶段特征

1、泡沫破裂期(1990-1995)

特征:股市楼市崩盘(日经指数跌67%、东京房价跌53%),企业破产潮(年破产超1.4万家),失业率从2.1%飙升至5.5%。

青年困境:大学生就业率从74%骤降至58.9%,催生“就业冰河期一代”。

2、衰退深化期(1996-2005)

特征:通缩固化(CPI连续负增长),企业“资产负债表衰退”(优先还债而非投资),政府债务率突破160%。

青年困境:非正式雇佣激增(占比达30%),薪资仅为正式员工60%,催生“低欲望社会”

3、政策调整期(2006-2012)

特征:量化宽松尝试失败,产业外迁加速(海外投资规模翻8倍),但内需持续萎靡。

青年困境:35岁以上转业者80%五年内失业,技能单一者被淘汰。

4、安倍经济学期(2013-2020)

特征:“三支箭”(货币宽松、财政刺激、结构改革)短期提振股市,但未能根治通缩,贫富差距扩大。

青年转机:企业推“福利争夺战”(如低价员工宿舍、技能培训),女性就业率创新高。

5、后疫情转型期(2021至今)

特征:就业率连续三年回升,2023年毕业生最终就业率达97.3%,较2022年增长1.5%

女生就业率92.8%,高于男生90.6%,公立大学女性就业率95.9%,男生92.1%,

关东地区就业率最高,高达94.5%,因为东京都市圈企业密集。

北海道地区仅85.7%最低,反映地方经济活力不足。

二、就业冰河期一代人所面临的困境:学历贬值、就业困难、代际仇恨、啃老和蛰居、结婚意愿崩塌

日本就业冰河期一代大部分出生于1970--1982年,大约在1993--2004年间进入职场,正好遇到的是泡沫破裂期+衰退深化期,这个群体大约有1700万至2000万人,占日本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他们被称为“就业冰河期一代


日本1990-2012这20多年里,学历不断贬值,由于1991年实行研究生倍增计划,大学不断扩招使得10年间研究生数量增长一倍,可经济江河日下,企业需求极度萎缩,使得日本硕博失业率长期高于40%,大学生和高中生的待遇差不多,最夸张的时候,文科毕业生的月薪只比初中生高3000日元(大约180元人民币)。

《东京八平米》的作者吉井忍女士也是就业冰河期世代的一员,她的父亲是“昭和男儿”,一人上班就能供养一家人,供两个女儿上昂贵的私立大学,建了两栋房子,每年都能带全家海外旅行几次。

可她大学毕业后要打着三份工才能养活自己,早上在便利店收银,中午在中华料理店端菜,晚上去爵士酒吧打工,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工作地点之间。后来有正式工作也是被派驻海外,马尼拉、台湾 、上海。

日本企业长期奉行应届毕业生集中招聘,当企业用人需求萎缩时,错过校招窗口的就业冰河期世代终身难以转为正式员工,非正式雇佣比例高达40%,薪资仅为正式员工的40%-50%。

因为长期从事低技能岗位(派遣、临时)工作,缺乏职业培训和晋升通道,工资增长停滞。


这就导致------收入低难以养活自己,因此青年自杀率上升了三倍,啃老与蛰居族激增。

冰河期世代的困境和引发的社会连锁反应主要有:

1、心理创伤和社会排斥加剧:和上一代个个是卷王的“昭和男儿”相比,就业冰河期一代长期被社会指责“不够努力”,自我认同崩塌,心理创伤和社会排斥加剧,日本青年自杀率在1997-2003年翻了3倍。

2、低欲望社会形成和少子化加剧:严峻的就业困境催生了“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心态,不出门不社交不工作的蛰居族越来越多;收入低需要父母支持的啃老族也越来越多,被贴上“平成废物”标签。

经济的不稳定导致婚育意愿崩塌,冰河期世代成为日本少子化的核心推手。

3、代际仇恨蔓延:子女因为家庭贫困仇视父母,派遣家庭孩子61%存在社会仇视心理,正式员工家庭为27%。(想想小某书上这一年多来的风向,子女经常会把父母行为挂网上,认为父母“生养不是恩,托举才是恩”,“没钱生什么孩子?”的言论也是越来越多了。

4、7040和8050困境:根据数据1997--2003年,24岁以下啃老族从8万激增至40万,还有数十万不工作,无收入、不社交,长期宅家的蛰居族。

而那些从事非正式工作的人35岁之后,转岗困难,基本都面临着失业,这就出现了日本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7040和8050问题。

即70岁80岁的父母要用自己的退休金和积蓄供养40岁甚至50岁的中年失业儿女。

日剧《卖房子的女人》中有一集就是一对年迈的父母为蛰居在家20年都不出门的儿子所烦恼,极度担忧自己过世以后,中年宅男儿子无法适应社会,更无法养活自己。想把现在居住的大房子卖掉,买一套小房子住,尽量多留一些现金给儿子。


金牌房屋女中介就推荐老夫妻买下对门两套相邻的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毕竟20年都没有走出过家门的中年男人,逼他一下子走上社会独立谋生这种事并不容易。与其这样,不如保证他有一套自住,还每个月有稳定租金收入,这样即使老人离世,中年宅男儿子也有房租收入得以生活下去。

现实中的确很多蛰居族在父母过世后,因为无收入无亲人孤独死去。


《卖房子的女人》这部剧播出时间是在2016年,差不多是10年前,可见当时7040和8050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5、少子化的被动调节

2025年日本出生人口72万,死亡人口161万,劳动力短缺倒逼企业提高薪资,但冰河期世代已经错过了黄金期。

到了2025年,在日本毕业生接近百分百就业率的情况下,仍然有超过61万的中年啃老族,40%为35岁以上男性,依赖父母养老金生存,他们已经错过了就业黄金时期。

经济有周期,人再无少年。

不过日本经济复苏之后,在2025年6月颁布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冰河期世代”困境援助的措施,聚焦于40-50岁群体,通过公共部门定向扩招、定向公务员扩招、职业培训、一对一就业辅导、社会融入和心理支持、安全住房计划、养老储备干预等政策,希望能够解决他们收入低(或者无收入)、无住房、储蓄低、无法养老的困局。

“平成废物”的真相,并非一代人垮掉,而是经济失速、产业僵化与教育脱节共同酿成的悲剧,当发展停滞时,学历的光环终将褪色。

三、当前阶段定位:类日本“泡沫破裂期+政策调整期”叠加

相似点:

资产风险:中国部分城市房价收入比超东京泡沫期,房企债务危机类似日本1990年代,很多地方房价腰斩,甚至有的地方是膝盖斩。

就业压力:2025届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结构性失业突出(如土木工程签约率40% vs 计算机90%),考公竞争比70:1,均接近日本冰河期峰值。

越来越多的民办本科招不到人,广西597分的成绩宁肯放弃西北农林这类985本科,也要上内蒙古警察学院的大专。以超过内蒙古物理本科录取线222分的成绩,放弃985院校上大专,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就业!

根据往年数据看,内蒙古警察学陈家镇大部分毕业生都能进入内蒙古的公安机关,有编制,有工作,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并且学制只要三年,比本科更早一年工作。

曾经日本的学历倒挂现象,在中国也正逐渐形成现实。

人口挑战:老龄化速度超日本(2030年劳动人口降幅预计12-13%,日本30年完成)。

关键差异

政策空间:中国城镇化率仅66%(日本1990年超90%),新基建(特高压、5G)、消费升级(4亿中产)仍有红利。

产业韧性:新能源车、光伏等新赛道全球领先(出口占比35%),数字经济增长快于日本同期。

调控能力:中国主动刺破房企泡沫(“三道红线”)、设立10万亿政策性金融工具,避免日本式政策迟滞。

四、学历贬值下,是躺还是卷?普娃怎么办?

普通中年人天天嘴上喊着躺,实际根本做不到,心里怕得要命,生怕失业。

倒是身边的年轻一代开始有躺平的例子了,从小一路名校,一路优秀勤奋考到985高校的孩子,毕业之后突然不愿意出门了。或者上了大学之后,此前雄心壮志的孩子,突然大一大二就躺平了,任凭家长说破嘴,找个暑期工或者假期实践之类的,谁理你,包括学业也是能躺就躺,父母很不理解,孩子怎么了?

其实也不难理解,孩子们的“躺平”本质是是对单一社会评价体系的反叛,也是重构人生意义的探索期。当年轻人看不到奋斗的回报时,难免心态消极。

即使日本失落的三十年,仍然有不少行业逆势扩张,活得风生水起,也有人搭上这些行业的顺风车,过得还不错,所以是躺还是卷,普娃出路在哪里?是否差异化竞争?篇幅太大,留着下一篇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