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学校工作经验告诉我,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与其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其实更准确地说,这是开启儿童智力生活的导火线。沿着这个方向走,学生才能抵达智慧的彼岸。
儿童的这种状态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靠课堂上某个环节设计就达成的,而是联结着他们课堂之外的很多东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取决于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而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课堂学习范畴。可以说,正是课堂之外的见识、积淀、情感、思维方式等的不同,让课堂学习变得不同。只要教学内容能够跟儿童头脑里的东西“挂起钩来”,再枯燥的知识也会变得有趣起来,因为孩子们会从中找到联结点,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自豪感,这是任何褒奖都无法比拟的、来自心灵的力量,也是他们注意力得以集中的原因。
儿童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只对感兴趣的事物投入注意力,所以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相结合,才能帮助他们减轻脑力上的负担,不会感到疲惫。为了让课堂学习轻松一点,教师要做的不是降低学习难度,而是通过阅读、观察、体验、劳动制作等,拓展儿童对世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最好途径。正因如此,当我们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时,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时间去读书,会比一味钻进教科书更有效果。
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具有怎样的联系?儿童注意力集中靠的是自律还是其他什么?兴趣培养与注意力的发展有何关联?在简单的行为背后,我们能否看清教育的真相?因为人的不同,教育似乎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可以确信的是,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就像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花期,顺应天性,耐心培养,才能让生命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