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我们的周围,不知道你是否会发现,成长最快的并不一定是貌似有能力的人,相反则是有钝感力的人。
“钝感力”这个词由《钝感力》作者渡边淳一创造。钝感也是一种才能,能让我们的才华开花结果。
“钝感力”的意思就是迟钝的力量,但跟迟钝不一样,它强调的是对于困境的一种耐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现代社会,节奏飞快,竞争激烈,我们的过于敏感容易导致我们受不必要的内伤。如果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钝感一点,脸皮厚一点,得到的信息反馈就会不同,也会让自己更专注于事情本身,减少负面情绪的干扰。
举个例子身边的例子。
最近,我的一个同事通过网络以及打陌生电话来获取潜在客户项目信息。她获取一个城市的地块项目信息用时两天。我用我的方法查找同样的信息,用时不到三个小时。
和她复盘了她的查找路径后,我对她说,“你这查找路径可以,但是需要优化。我们是研究生水平,不是高中生或者大专生水平,如果用你当前的路径查找太浪费时间。”
同事后来告诉我,“听你说大专生水平后,当场感觉不舒服,情绪也有点低落。”
我听后又高兴又不高兴。
高兴的是,我和同事之间的沟通是开放的,信任的。
但让我不高兴的是:我没有骂人,只是说一句你的做法不太像研究生水平,你就因此情绪低落,这个表现有点过于敏锐。我们如果把眼光放到事情的优化上,而不是某句话上,可能更为有意义。
到达罗马的路径有好几条,有羊肠小路也有光明大道。但是商业环境里,时间是个最大资源,时间的价值甚至超过金钱。
可以三个小时做成的事情,我们没有理由用两天时间来完成。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到这个结果上。
我的个人经验是:对别人情绪的钝感力反应,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达到自己目标。
没有钝感力,就很难有个人成长,因为我们把更多的力量放在自我的情绪里。
成熟的职场人需要的人理性,见招拆招,不感情用事。
我和一个小伙伴配合拿了一个千万级项目订单。
我负责和客户高层领导、中层项目负责人等关键节点谈判,小伙伴负责具体项目执行对接。
他和我去了两次客户现场汇报方案,项目总给我们不好看的脸色。
小伙伴有次独立去项目现场找工程负责人对接实施。他在现场发微信给我说,工程部相关的人为难我们。因为现场工程当场展示的图纸包括了相关供应商的材料,唯独没有我们公司的图纸。
他的语气里透露着负面情绪。
我们在和项目总讨论合同条款内容,他也认为对方给的条款不合理,是在为难我们。
“是否为难并不重要。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合同条款不合理,就告诉对方不能接受,双方商议出新的条款。工程现场是否为难我们,也不重要。发现了问题,就去解决问题。关注对方是否为难我们,没有意义。”
最终,我拿下了这个项目合同。
在跟进客户的过程中,客户公司有些人的表达不如我们期望,实属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养和表达方式,我们在和对方交流过程中,如果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对方的表达上,而不是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目标上,我们就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也因此影响到了自己的情绪。
其实,大可不必。
但是每个人的心智并不相同。我倒可以引入NLP大师李中莹在其《重塑心灵》中提到的建议。
我们可以用意义换框法来改变自己的信念,找出负面经验中的正面意义。
比如拿下面这句话进行换框,我们会有新发现,从自己认为较为负面的信息里解读出积极的意义。
“因为客户说我,所以我不开心。”
意义换框法就说句中的“果”(我工作不开心)改为它的反义词,再把句首的“因为”二字放到最后。
“客户说我,所以我工作积极,使他改变对我的态度”
“客户说我,所以,使我超越他的标准”
“客户说我,使我变得更能干”
我们把客户换成上级领导也是一样的效果。
总之,通过意义换框法来获得个人对外界信息的钝感力,可以更好地成就自己。
【👉遇见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