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提升与思维能力的变化
读《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有感
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张涛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介绍了这样几个观点:学生应当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智力生活指的是课外阅读;教师应当是使书籍称为学生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是否如此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重要地位。学习困难的同学,通过阅读来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
关于读书和智力的关系,已经不是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第一次提及。我依然认为单靠浅层次的朗读不能引起思维,进而也不能引起智力的提升。半年来我在支教岛读书联盟的督促下把《帕夫雷什中学》、《学校德育原理》两本书用音频的形式读完了。但是这就是浅层次的阅读,阅读中对文本的思维太欠缺,导致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我越来越发现,现在能引起思考的媒介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对人类的思维系统进行了非常大的破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变得更加孤独,因为媒介对人们的智力和道德进行持续的破坏。
在书信交往时代,每每一封信能够让我们读十数遍,如果是关切之人来的信,我们更会逐字逐句的分解,把信的内容深深印在脑海里,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不断思索着文字带来的信息。
电话把世界联系在了一起,通过电话来传递信息,让生活变得快捷了。无论在单位或者家庭,电话旁边往往有一个记事本,用来传递电话给所传达的信息,甚至有了专门记录电话内容的职业。这是把音频变为了文字。其实电话的直接功能在于语音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产生的思维的碰撞,记事本只起到了辅助功能。人们在一来一往的交流中产生思考,提高了智力水平。
到2G时代,延续了书信和电话的基本功能,使交流给为便捷了。
在2G之前,文字在文明的传播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普通人依靠文字让智力水平达到了顶峰。
从3G到5G,信息技术的传播能力变强,从文字阅读变为图片阅读,从图片阅读变为视频阅读。抖音快手的阅读量远远大于文字的阅读量。也正是如此才不断残害了人类的思维。
文字转化为信息需要通过“想象”这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心灵的参与,然后才能获得物体本身的信息,这个心灵的参与就是思维。然而图像具有极高的物象相似性,通过观察可以直接获得其要表达的信息,无需再经过思考的环节。举个例子,“天上飘着白云”通过文字传播,我们会考虑白云的数量、形状,通过云朵遮蔽产生的奇妙景象,甚至可以考虑到在白云下有一只、两只或者一群飞鸟和不同形状的树叶。然而图像时代,天上飘着白云就一种答案,不用经过思维的想象。至此,人们更乐于接受图像所带来的信息,因为“和理性冥思( 阅读) 相比,‘观看’更多的是一种身体习性,直接和人的生理相连,具有更自然的身体适配性。学者赵宪章也认为:相对语言这一‘理性符号’而言,图像符号距离身体更近,‘观看’之可能首先是生理机能使然。”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演变成对图像的观看,图像成为人们眼中唯一的现实。缺少文字输入和理性思考,人们的独立思维能力正在逐渐丧失。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信息演变的时代,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让“智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现如今还没有什么能够代替“阅读”在其中的作用。读多了,自然就有了基础的科学观和批判性思维,就有了多元思考的能力。
怎样通过阅读来启迪思维呢?我曾在2022年1月9日写过《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