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1月6日
地点:东方水印
主讲:T
最近常常觉得自己正在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记得说到新年愿景的时候我说的是:“一天一天的过......”因为我会常常在一些精微的点上,看到自己曾经的思维、情感定势、行为方式的对自己生命轨迹的影响力。渐渐的发现生命的空间开始大起来,虽然这仅仅是个开始,虽然很多的点还没有连接起来,还不是那么的清晰。但在我的心中仍会有一种稳稳的、小小的幸福感,仿佛此刻我才真正得到了幸运之神的青睐。
一、我的元旦印象——家庭与家族
不同的生命阶段,进入自己的视线的东西就会不一样。就像这次课的开场,我们聊到的元旦印象一样。当时当T问到我的时候,因为没有提炼和组织,所以我留流水账似的讲了三天的大概行程。想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忙!过后再一寻思,我想关键词应该是:家庭事务。1月1号的回老爸那里和表哥一行相聚,看老爸。2号的带儿子出游,顺便看刚出院的嫂子。3号本打算休整休整,写个阅读报告、打扫卫生、洗衣服,带儿子看书、主持婚礼。结果又因为一个素未谋面的亲戚去世,带着家族责任,第一次到了殡仪馆,提回来生命结束与一体告别……差点赶不上晚饭的婚宴。婚宴结束天已经黑了,赶紧吃点东西就带着儿子看书去了……咋一看比较忙碌和琐碎,但是让我不得不反思,我曾经最不愿意“费神”的各种家庭、家族事务。之所以之前不愿插手这些事物,甚至一碰到就会有莫名的愤怒,可能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有被家庭抛弃的阴影,以及不被父母爱的“心理事实”,于是怨恨父母、泛化到了家族中。觉得自己是没人看重和爱的,所以最好也就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否则我就觉得你就是为了占我便宜。你就是图我的钱。(虽然理智上我也知道这个太以偏概全,但是我还是习惯性抱着你要占我便宜的心思,发泄自己的愤怒。)因为对亲情的不信任和愤怒,所以在我的意识里,关系都是互相利用的。是一个给和还的过程。那些偶尔柔软的语言背后,其实是一颗冷酷、痛苦的心......
最近我在想,关于家庭或者家族事务的承担。开始反观和调整自己的言行和心态。我开始尝试尽量去心平气和的处理一些家族事务,少一些计较。而不是把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自己身上。觉得除此之外就是浪费我的时间。元旦小有成就的就是自己在陪着儿子去书店的过程中,自己的调整,不再像曾经的看自己的书,儿子多问两个问题就嫌他影响自己看书。在这个阶段,他还没有办法独立看书。所以我完全放下自己的书本,就是陪着儿子读书。我看到了儿子对读书的变化,不再是又爱又怕。而是全身心的融入其中了。以后每个周的周一和周二作业后。就是我们两个的阅读时间。我希望以此来塑造孩子阅读的节奏、兴趣和习惯。
二、大家的元旦印象
XGC:找到了一个可以求教的师友,每天画一幅漫画。
CY:阳光灿烂。
ZLJ:忙碌。
ZXL:与WJ和YY在丽江的聚会。聊生活、看星星。
ZJ:和妈妈的跨年餐。
LJ:轿子雪山的快乐。
MZT:驾车与LJ一路相随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小时候记忆深刻的地方。
YL:抢红包。
QX:爽!雾里穿行、晚上泡温泉的爽快和惬意。
XP:晋宁——古滇国
CJ:古滇国宁静的傍晚、夕阳
T:看书、看老人,喝酒、陪岳母看《芈月传》,以及看《春秋战国》到凌晨3点,内心的激情澎湃。
在用关键词写出每一个人的元旦印象时,我仿佛也随着他们过了一次元旦。
从XGC的每日一幅漫画,让我想到了自己曾经热衷于漫画以及画漫画的时光。那种废寝忘食的喜欢。但是我那时只能是模仿。画下自己喜欢的漫画角色、装束或者场景。我在想XGC的漫画应该是开始加入创作了。于是又想到了最近我正在进行的荷花主题丙烯画,能体会绘画给自己带来的那种身心的宁静和专注。
CY说到元旦以及阳光灿烂。大家差异那天不是一天的阴雨吗?大家各种“帮”,有的说可能各地气温不一样,有的说可能她说的是元旦的后一天。有的说阳光灿烂可能是她的心里的阳光与现实无关....... 除阳光灿烂之外还讲了什么吗?我到是给忘了。总体印象,还是有点小梦幻。
PP的关于跨年看新年日出的仪式感,让我印象深刻。这个一有时间就到处旅行的姑娘。常常会让偏爱稳稳的节奏的我有些无法理解。如何在旅行的一路上还能有质有量的阅读、写报告?也许是单身和有家室的区别吧!如果我一出门,吃喝拉撒、陪儿子“看世界”等事宜。完全把我绑架了。说到这里可能思维转换、调频方面也是问题。
没想到ZJ的元旦会是那么的“生活化”,还以为她在写报告或者阅读呢。但也恰恰是这种鱼妈妈的相伴和用餐,让我有种温暖、感动和回归感。与母亲一起共进晚餐,然后跨年挺好!
L J的轿子雪山之行,能感受到她出行的快乐和细腻的对于旅行的感受和体会。祝愿她越来越好,以后常出去走走。
MZT说自己做了车夫与L J一起游了很多小时候印象深刻的地方。和姐妹相约出游,已经很久没有在我的思维格式里了。跟哪个女人出去玩几天,乍一听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仔细想想好像页没那么难。
YL的抢红包,呵呵!咋个有点生活平淡的赶脚呢?
QX和小伙伴们的任性,夜晚穿行于大雾中大冒险,迎来的惬意的温泉之夜。想来也是充满着探寻的勇气和乐趣。
XP和CJ的晋宁古滇国之旅。恰好碰上大波游客涌出后的安静与傍晚的夕阳。能想象出那种静谧与温暖之美是多么的滋养身心……
T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T。回归到家族中的安然和自在。以及在阅读再胸中激荡的澎湃之情。是的,很多时候生活化也是一种安稳和滋养。
三、踩点
1、P170 点112
“(a)统整的自恋结构是可分析的,因为它们能在临床情境中形成一种移情,和(b)自体性欲的结构是不可分析的,因为灌注并不在统整的自恋结构(夸大自体;理想化的双亲影像)上,而是灌注(力比多)在隔离的身体或心智功能上。”
在这个点上T引入了边缘性人格障碍的X案例,并在对ZJ的督导中,提醒她不要在X身上投注任何的幻想。因为X的无法分析在于它不能形成效率。
(1) 统整的自恋结构——人格的效率。比如H案例中H再T身上移情的聚焦,理想化形象的亲近和接纳。T在与H的关系层面通过距离的恒定、节奏的控制来给对方一种安全感
(2) 自体性欲:是一种未分化成自体和客体,还是处于自体—客体的状态。
(a) 自体性欲状态体现在遇到困境时的外在表现比如:情绪不好时,会自然对象到通过购物、逛街、大吃一顿、煲电话粥等等。但是另一种人,他可能会下不动,让子静下来,不见任何人,给自己一个独立的空间。也许会找个热聊聊,转换一下脑筋。但他不会轻易的对着谁掏空自己。他有主体感和边界。
(b) 自体性欲的又一特征:意淫能力强,关闭的幻想特别多的人。
2、P172 点113
“然而,我要再次强调,我自己的观察让给我相信它是丰富且与实证资料一致的,它主张两条分离且大部分独立的发展线路:一条由自体性欲经自恋到客体爱;另一条由自体性欲经自恋到自恋的更高形式与转化。”
“我自己的倾向让我对古典的综合论述维持忠心——我倾向于相信,他们将甚至是始基形式的客体爱(当然这不可与客体关系混淆)的能力归于儿童,是基于神入方面的回溯曲解和成人形态的错误。”
关于这里说到的两条线,T个人认为它就是一个序列里的一条线。由的人发展到客体爱就OK了、成熟了。但如果在客体爱上再上一层就更棒了!到了“子联动更高形式”你将再由自己独有的私密空间和花园,你将成为你有你的内心王国。
事件1分享:50多岁男的妻子因急性白血病去世,关于他有了新的女友。同事间的议论中看到不同人不同的内心体验的折射。关于:婚姻中感情的永恒和专一
事件2分享:送别友人的孩子(孩子即将出国留学)送与不送背后,看到客体爱的分化和边界。 更高形式的自恋水平,让你不会被情绪泛化掉,从而才能够再人与人的关系中找到边界。(而不是把很多的磕碰与细节搅到其中。) 我的体会是,关系中的磕磕碰碰所搅起的情绪情感的波动很正常。但是我们是否能再这些纷扰中仍然能找到这段关系中的初心和彼此的诚意。把它们与正常波动区分开以后,你会少了很多的情绪负担。让关系多一些稳定和明朗的东西。
分享3:T对于客体爱的更深体会,源于自己受伤前后。体会到人情冷暖与人的凝聚与力量。我想到的是:当一个人处在生死边缘时,会渴望从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身上找到安抚与力量。但当在这种渴望中,你看到的会有坚决的支撑、有默默的支持、也会有恐惧、害怕、担心……经历这么一趟下来,会发现原来一切的核心还是,自己本身的主心骨的力量。你盯着客体,你会被局限、被锁定、会出不去的。T说,那一次经历后,他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想要的把人带出来的意志,以及由此而来的拖泥带水。我想于T来说这就是一次客体爱的分化的过程。
3、P174 点114
“有些分析师据说对自恋人格障碍的分析特别有天分,而且关于他们的治疗活动的奇闻轶事再分析领域里广为人知。但如同外壳医生再外科的英雄时代里是有治病驱魔天分的人,他表现了个人的勇气和英雄技巧的伟大技艺,而现代的外科医生则倾向与成为一个平静的、训练良好的工匠,分析师也是如此。当我们对于自恋异常的知识逐渐增加时,过去如此个人化要求的治疗步骤,将逐渐成为富于洞见与理解的分析师的一种熟练的工作,这些分析师并不使用他们人格的任何特殊非凡魅力,而是限制自己使用可提供合理成功的仅有工具:诠释和重构。”
由此我想到的几个点是:(1)分析师的理论积淀与咨询技能——诠释和重构;(2)分析师的个性特质;(3)咨客的个性与个体化差异。(需要精微的心灵去捕捉它。)
Z案例分享:Z在学习的跟进上面的屡破节奏,进入黑夜森林后,看到自己古老结构,对自己的厌恶与怨弃。T:有的节奏不能破,破了就没有基础进行有效的建构了。黑森林是一个试金石。我想它能试出一个人生命的坚韧、可塑造性、成长的决心、以及必要的行动力。
关于“诠释”“重构”T觉得在治疗中,这更像是一种咨询师向咨客提出的一个诚挚的邀请,治疗的关键在于咨询师与咨客的共同的合作、尝试、探索性的工作。
4、P174 点115
“对于个案的自恋固着的癖性所暗示的反移情,分析师倾向与以恼怒不耐烦来回应。这种反移情的暗示始终是如此的敏感,这将在第十一章里讨论。在此我只重复我先前(1966a)的陈述,换句话说,是西方文明的利他价值系统的不当入侵,而不是发展成熟或适应的有用性的客观考虑,容易导致一种希望,希望分析师这边能够用客体爱去取代个案的自恋状况。”
“癖性”——习性
“自恋固着的癖性所暗示的反移情”——自恋性的婴儿式要求,让咨询师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自己。矮化了咨询师。
这让我突然想到了,我最近的一段关系。对方攻击又依赖。他渴望维持一种亲密的温暖的关系,但又因为敏感和脆弱而出现怒不可歇的状况,导致破坏了关系。一段时间后,又想要继续维持关系。我在这段关系中的感受是:从对这个人的才华和不一样的生命状态和历程充满好奇,到看到了他的情绪情感状况,到不想与他相处,觉得太费精力。
5、P176 点116
“1、夸大的行为可能是精神(见第七章,个案J和图3的讨论)的垂直分裂区段的一个显现。我已明白它对于精神分析的进展是无传导力的,亦即要通过改变结构以获得健康,或要以教育说服、告诫等等类似的现实形式,来面质垂直分裂区段无伪装下的自恋显现,是无效的。根本的分析工作应在嘈杂的分裂区段和安静的中心坐落的现实自我间的边境来进行,借此,基本的自恋移情就被调和了。然而,在这边境的阻抗不会被对分裂的傲慢施加打击所克服,而会被借由将它解释给(通过动力的一起源的重构)人格的中新坐落区段,以说服后者接受前者进入其领域里所克服。这努力的渐增成功导致了两个结果:(a)中心自我的道德的、美学的和现实适应的力量本身将开始转化原始的自恋主张,并使它们更可以为社会所接受,精神经济上更有用。而且,更重要的是(b)原始的自恋灌注(力比多)由垂直分裂区段往中央区段的一种移动发生了,这增加了朝向建立(自恋的)移情的倾向。”
在这里不能理解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之于人,是怎样对接的。
我看到的点是:(1)说服、告诫、改变结构等的现实形式来面质垂直分裂区段的无伪装下的自恋显现是无效的。(2)分裂区段与现实自我。(3)精神经济;(4)“由垂直分裂区段往中央区段的一种移动发生了,这增加了朝向建立(自恋的)移情的倾向。”
在这个点上T讲到了Z案例,Z的担当力的缺乏,以及近况中因为得不到长辈的肯定进而形成:瓦解自尊——瓦解动力——动弹不了、难以自拔的局面。
6、P179 点117
“如果自我首先学会接纳激活的自恋结构的存在,它将能逐渐整合这些自恋结构进入自己的领域,而分析师将见证在人格的自恋区段里的自我掌控及自我自主的建立。”
T在这个点上提到了,边缘性人格障碍“玻璃人”的一碰就碎。以及“排他”——开放性和关闭性。
我觉得这是一个进程的描述与看到一个自恋成长的过程。
7、P179 点118
“因为精神的基本中和结构在大多数带由自恋人格障碍的个案里发展不足,这些个案不只易于将他们的需要和冲突性欲化,而且也显现许多其他功能上的缺陷。他们易于受伤和被冒犯,很快变得过度激动,他们的恐惧和担忧倾向于蔓延且变得没界限。”
“因而在分析过程里(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尤其是在治疗阶段的早期,这些个案常处于一种反复的创伤状态,这并不令人意外。在这些时间里,分析的焦点暂时移到精神过度负面的近乎排他的考虑上,亦即考虑精神经济不平衡的存在。”
“排他”:因自体不足的排他性,相对着的是开放性。这种排他将挤兑你旋转的空间。
“因为它将困扰过度和体验的心理味道描绘得很好:即失态。个案多次(尤其在自恋人格分析的早期)在到达会谈室时,因自以为犯了失态行为而满怀羞耻与焦虑。”
失态如:暴怒。这是一个结构性、序列性的问题而且有常发现象。这种失态对自体的消耗负荷都太高。
在生活中,在自己的身上和周围人的身上,都不难看到这种失态。我自己的体会就是自体的脆弱与内心的愤怒与攻击。自我防御太强,常常加剧了创伤状态。失态后,又再一次伤害到自己的。
7、P180 点119
“自恋的个案倾向于对失态的记忆有过度的羞耻和自体拒绝。”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自恋的修复与成长,促成自我的接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8、P184 点120
“一旦有人开始了解哈姆莱特的自我相对的暂时失衡,是因为被一内在适应和改变的庞大任务所淹没。”
“所获得的洞见让个案可维持对自恋张力的觉察,因而疏通它们进入种种的理想背景。”
我想到了,自体成长与现实之间的交织与边界。以及T提到的自我的澄清与洞见。
我的总结:在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这个点上,我有点不明白。下来看书后感觉更晕。可能是没有完成正本书的阅读,对整本书也没有框架式的理解。但在梳理的过程中,在很多细节的地方,有了空间的扩展和细致的体会。比如:失态、性欲化、诠释与重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