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老大,男孩,12岁。近来总是和期待的背道而驰,因此也频频惹得家中气氛剑拔弩张。几个回合下来,我以失败告终。我知道儿子的叛逆期来了,想用以前的批、嚷、吼来使他屈服显然不太可能了。那怎样才能与叛逆期的儿子和平共处,且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呢?这个棘手的问题恐怕只有在书中才能找到答案。于是《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这本书就到了我的案头。
从书的题目上看,好像有崇洋媚外之嫌。其实不然,其作者是一个美籍华裔教育专家,内容是自己的教育手记,而这位教育专家也曾是中科院最年轻的副研究员。
该书中西合璧,教育理念前沿,对一位好家长的自我修炼可以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书中作为一名理性成年人的教育反思和自我觉醒意识,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打开书,首篇讲述的是12岁女儿要染白发的案例。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一定会讲一些大道理,甚至会暴跳如雷,阻止事情发生,但极可能引发一场鸡飞狗跳的家庭争端。那么,你想知道作者画云博士是如何处理女儿这一怪异行为的吗?
其实画云博士从女儿口中得到这个消息后,她也十分吃惊,认为就是女儿对自己的挑战。不过她没有像我一样引爆小宇宙,而是用了缓兵之计:一周后我答复你,好吗?首先她没有把内心的愤怒表露出来,其次用了“好吗”一词表达了对女儿的尊重。这就有了良好沟通的开始。
接下来一周内,她设想了N 中场景来试图说服女儿,但又一次次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她进行了大量研究:青少年这些怪异行为该怎么解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研究,她发现原来青少年不如成年人能够理性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是因为用来权衡轻重,分辨对错,作出判断的大脑组成部分——脑前额叶皮层的神经细胞没有发育成熟。也就是说“叛逆”是生理原因,而非孩子主观意识。得到这个结论,你冲动的心情应该能平静下来。就像朋友爽约,你一定很生气。但如果你知道他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在那个时间找不到而爽约,你一定会选择原谅朋友的。
有了理由,可以压制自己愤怒的情绪。但一个染了白发的12岁女儿,一定会被别人贴上“怪异”的标签,也会给她的社交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但这些大人明白的道理并不能够说服处于叛逆期的女儿。于是作者决定带女儿去购物中心试戴白色假发套。因为是否染发这件事,应该由女儿决定,自己只能做好引导。到了购物中心,作者让店员拿出两个白色发套,女儿一个自己一个。她佯装要和女儿一起快乐的染发,一起做与众不同的事。当两人同时戴上假发时,都被对方怪异的模样都得哈哈大笑。最后女儿再没有提起染发的事,染发风波悄然落幕。
读了这个案例故事,我忽然理解了儿子的种种行为,也理解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唐突。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了阻止女儿纹身他告诉两个女儿,如果女儿纹身,他和妈妈也会在同样位置纹上同样的图案,然后放在youtube 上,作为自己家的纹身。奥巴马如法炮制,同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美国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试想如果画云博士和奥巴马简单粗暴,直接拒绝,后果可能不堪设想。遇见问题,先要说服自己,尊重对方,良好沟通,循循善诱,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教育孩子是个慢活,作为家长,作为老师,牵着蜗牛散步,与孩子一同成长,或许就是最好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