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5日
2018北京雾霾最重的一天,如老爷所说,很适合来看一个“鬼故事”。先声明我对这场戏的喜爱是绝对不客观的,因为老爷和张大小姐都表演过于出众,无法让我情绪冷静客观。
#导赏活动#
值北京首场,特意早到一小时参加导演的导赏活动。座上80%都是女生,不少颇有姿色,不少活泼互动,这与导演一直谦逊、温和、文艺又可爱的个性十分贴合。
导演在导赏里兜了几个大圈子,反复提到了脆弱、时间、性格、命运这几个关键词,并一再提问,让下面的观众对这些因素的关联产生面向自我的发问。
而且例外的,导演来了一个大剧透:一句话概括故事梗概-一个男人遇到了一个女人,他们相爱了然后结婚、生子,但孩子未出世便离世,两人从此分离,然后又各自再遇到再遇到,然后,就再也没有遇到。
至于聊斋志异和此剧的关系,一言简之,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书生,幻想着妖狐仙媚一日升天,然而是否被欲望消损成累累白骨,且看你浮生半日可有一刻自知。
#观剧#
本来是准备好云里雾里猜一个颠三倒四的剧情的,哪里知道和导演在导赏上说的“希望能够引发你们的思考,每个人看到不一样的聊斋”截然相反,我就像掉进了一个山洪泥石流,被裹挟了三小时全然无法思考。对我来说这场戏一点都不理性,是完全的意识流。
谈恋爱、结婚、生子、离婚,生老病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便是人生最跌宕起伏的剧情了。如果说把每个人的人生都缩减为20集的连续剧,那大概也落得个大同小异,很俗套的。然而要把这剧情拆分成70个365天的24小时来上演呢?每个表情、每个瞬间、每个前因后果、每个犹豫、每个激情的甜蜜的几个月,每个麻木的痛苦的几年,这是不是你能承受的观赏范围?
所以大体来说,你的伴侣、所谓的爱人,就是承担了你这半生剧情的观众,他/她甚至要包揽你打嗝放屁磨牙啃脚的所有无聊瞬间;他/她可能见证了你“又丑又漫长的一段成长”,也可能经历了无数要不要值不值得的煎熬。
我想起同期正在国内上映的香港话剧《爸爸》,说到人年老了之后的彷徨。如果蒲先生结局没有死,那么演到老年又会有几个“变数”?除了年轻时候的这些名誉、性欲,尚且拥有自信与自傲时的自私和贪婪,当你皮囊松软,一身治不好的老年病,失去社会价值,你和你的伴侣、看了彼此这大半生的表演,失去了新奇和较劲,又是怎样?
所以戏的最后墙面投影里出现了一条污浊、湍急的河流在不停翻滚,我特别感动,那就是我脑中这场意识流的背景图片。或者更甚,应该是泥石流。应该是无数你无法控制的看不通透的泥沙裹挟着你,混混沌沌,覆盖了你的大半生。而这泥石流的名字起初是叫爱情来着,后来改名为时间。
所以剧中有那些鬼怪、干冰、惊叫、吵闹到你要发疯的瞬间,就是你痛哭流涕、绝望无助、胆小怕事、自私逃避、意外发生的无数个日子,你以为这些阴暗情绪最终会导向了什么,就像开始你以为快乐惊喜和怦然心动也一定会导向什么一样,最终都被淹没在时间里。
当然了这有些悲观,如同北京的雾霾天,就像回到导赏,导演问观众,你了解自己吗?你可以概括自己的性格吗?不乏姑娘们立刻回应说“我可以!”然后她们滔滔不绝花了100个句子讲述了没有人能听懂的东西。
就像剧中我最爱的环节,吊幕上蒲先生与胡小姐的“斋聊”,你懂吗?你不懂,但是没有关系。在爱情里面这便是最美好的那一Par,懂不懂都没有关系,让我们来聊一聊天:你煞有介事地谈一谈你的想法,我也怀着十二分的诚恳谈一谈我的;我们好像听了一句忘掉了一百句,但这些话说出来就神奇的变成了时间中一段很特别的情节。这一聊,不知道能聊到天明呢,还是能聊到白头,这便是足够你会常常怀念、还是会厮守的那个人了。
哦,还想起一套很俗气的话:容易的是遇到爱,难的是遇到了解。想想很是狗屁不通了:这世上了解最是虚妄,真的爱过,已经很幸运了。
致我爱过的人。以及绝对不能看到这篇文章的老公。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