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一来上班就一脸的怒气,我问她咋啦?一大早的,要高兴点。
她说:表外甥给她电话,问她是否了解C城的习俗,他新近看上了一个C城的姑娘,才刚认识,就问她若谈成的话财礼会不会太多?她说不了解哟。她的表外甥又说:哦,我看你以前和C城的男朋友交往过,以为你了解,所以请教一下。小A说这表外甥也太不会说话了,连她之前交往没有成功的对象到现在还旧事重提,这都过去N年了,这不是在揭人伤疤吗?
小A现在已婚育有两子,我听了也觉得有些不爽。只觉得她的表外甥也忒“实在”过了头,而小A还是他的长辈,怎么说,说话也应该尊重些吧?!都说:说话不揭短,不戳痛处。不管是谁,对于自己的痛楚都是非常敏感的。就好比龙,《韩非子.说难篇》“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也一样,也是有逆鳞的;说话不揭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相传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其封帝后,据说有两个老乡分别来投靠他,一个被封了大官,另一个却掉了脑袋。
这两个典故是这样的:一日,朱元璋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太监来报说宫外有一人自称是朱元璋的老乡,声称要面见皇上。朱元璋听到是老乡,赶紧让人带他进来。没想到,这人进来后,不仅没向朱元璋请安,反而大声嚷嚷:“朱重八,你小子厉害啊,往龙椅上那么一坐,倒还挺有模有样。”朱元璋一听当下脸色就变了。“朱重八”是他的小名,自打参加起义军后,就没用过这个名字,听到这人直呼自己的小名,自然心生不悦,但还是强忍下来。朱元璋此时脸色已经相当难看,谁知道这人不知天高地厚,还继续往下说:“记得有一次你好几天没吃饭,饿晕了过去,我送了你几个土豆,你一顿狼吞虎咽,差点噎死,还是我拼命给你灌水,才救回你一条小命。”对于高高在上的人而言,最忌讳的就是被人公开谈论过往的不堪。朱元璋听到这里,心中一团怒火终于爆发:“哪里来的疯子,拖出去斩了”。
过了几天,又一位老乡求见朱元璋。朱元璋想起前几天的事,心中还暗暗不爽,本来不想搭理,但想想自小一起长大的情分,还是让他进来。没想到这个老乡和之前那个简直天壤之别,一进门就行三跪九叩大礼,搞得朱元璋都有些不好意思。接着就是对朱元璋一顿吹捧,说他从小就看出来朱元璋非池中之物,早晚会成就一番大业。又夸他仁德宽厚,虽古之尧舜也不及也。朱元璋被他这么一顿夸,内心想必美滋滋,当即下令封他为御林军统领。
同样的话,换了一种方式表达,结果就大相径庭。这足以说明,会说话是一项多么重要的技能。
F妹妹跟我讲,她刚开始与家婆住时,和婆婆的关系甚为融洽。她教家婆穿内衣买内衣(不懂穿胸罩),教她如何穿衣得体,经常俩人手挽手逛街,还教她做面膜。可是慢慢久了,发现她的家婆嘴巴特别长也特别多。而且能聊的无非是些东家长西家短,说一些丑陋不堪、粗俗的、低级的话题。比如:媳妇惹家婆生气了,当家婆的便把内裤晾在媳妇的门前,说庄上有一户人家,父亲还非礼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说村里的寡妇让人家吃“黑妹子”,说庄上公公与媳妇爬灰的爬灰,说她自己一共堕了十多次胎......全是些不堪入目的话题。久而久之便让F妹妹心生厌烦之情,能躲则躲。因为生活已经够累,表示无力再听她家婆负能量的八卦,对自己一点益处都没有,也担心这些言行毒害到自己,污染到她的情绪。想想,一个人脑海里想整天想的竟是这些乌七八糟的事儿,她自己又能有多好呢?!
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遇到知音,才可以倾诉衷肠,不然等于对牛弹琴。但有时候说话多了,不仅仅是折磨,更容易惹出祸端来。所以,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不会说话的人,前不久有个朋友保胎家中,有一个好友前去探望她,本来也是好意,结果弄得朋友心里不舒服,她好友一来就谈起身边有一个刚保胎失败的同事,还说症状完全与我朋友的一样;还有一次朋友的先生生病住院,她的好友也去探望,又提起她自己妹妹住院没治好病逝的事。朋友说她听了心里就“咯噔”一下,心里除了恐慌还是恐慌。
我记得,刚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回到单位上班,心中的悲痛是可想而知的,除了工作需要,对任何人都不想多说一句话。我的徒弟柱子出于关心,和他女友请我吃了一次饭,饭桌上一句涉及到父亲的话题及关心、安慰的话都没说,只安安静静的陪我吃完那餐饭,但是我能感觉得到他俩的关心及友爱。时隔多年后每每回忆都倍感温暖。
有人说:“越优秀的人,越懂得舒服地待人。”确实,无论遇到多大的问题,优秀的人都有将问题化解于无形的能力,而且姿势永远那么好看,就像他们生来就如此一样。像我的徒弟柱子。
2019.03.27写于海口
R~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