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起做过课题的好友师喜莲和我聊天,他们重新立项了一个课题让我帮助看一下开题报告,说是我们以前做的课题《借助汉之星促进小学生作文记录卡的研究》的一个延伸――《依托记录卡促进小学生个性作文的研究》。
师老师是个极其认真的人,喜欢深入研究,当时是我们课题组的中干力量,一个课题做下来也可以说是半个课题专家了。打开他们的开题报告,确实是我们以前课题的一个延伸。做那个课题是五年前的事情了,当时觉得我们做的是真研究,课题材料整理的很完整,感觉相当不错了。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感觉很肤浅。和师喜莲是多年的好姐妹了,非常诚恳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觉得这个课题应该是重点研究记录卡和学生写作的一个融合,如何巧妙的利用记录卡储备写作素材,让学生的习作更加个性化。记录卡的制作,借助记录卡促进作文教学的模式在原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都已经成熟,就没有必要再放为重点了。
今天下午他们召开开题报告会,拿到开题报告书,发现上午我提的几点基本上都已经改过,并且展示了他们已经成型的记录卡――严格的说应该是记录单,不同类型的记录卡都已统一设计了模式,设计者颇费心思,记录卡就是每个类型作文的详细提纲。如果学生能完成这样的记录卡,整篇习作内容基本已经完成了,借助这个记录卡去写作文,轻松自如。大家对记录卡的制作也是啧啧称赞。认为记录卡具体化,规范化,更利于学生写作。
我作为记录卡的研究者来说却持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记录卡,卡,就是小卡片,便于携带,便于及时记录。记录卡没有必要记录下全部的过程,只需要记下当时目之所及,心之所动,稍纵即逝的内容。在作文指导课堂上,学生借助记录卡脑海里可以展现当时的情境,即使做事的经过当时不记录,学生也能回忆起来。记录卡只是用来丰富作文内容,让文章的内容更加个性化,真实化。如果每个细节都要记的话,学生往往会泛泛的记,好像记流水账,真实的感受反倒会忘了记。记录的内容多,学生反而会感觉是一种负担,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真实记录的兴趣。
开题会上我们进行了思想上的碰撞,但并没有达成共识。结束后我和师喜莲又进行了沟通:如果学生有做记录卡的基础,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完成记录单,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个负担。我建议他们把课题的名称更改一下《依托记录单促进学生个性作文的研究》,把记录卡改成记录单。师喜莲说,他们准备即采用记录卡又采用记录单。
课题中的争议,是课题前进的开始,课题研究不能一言堂,要在争议中,探究中摸索前行。同时,这个争议也说明我们原来的课题成果在逐渐的推广中需要随着教学的改革不断的改进,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记录卡也好,记录单也罢,都是为了帮学生及时记录,为写作积累素材。如何把记录卡融入到作文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个性作文,是他们研究的重点。
希望他们的课题开花,结果,让更多的学生喜欢记录卡,爱上写作,写出真实个性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