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29】
【原文】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译文]
唐诩问:“立志就是要时常心存善念,就是要为善去恶吗?”
(王阳明)回答:“心中存有善念时,就是天理,这个意念是善的话,还用得着(刻意)去思什么善呢?这个意念不是恶的,还用得着(刻意)去除什么恶呢?这个意念就像树木的根芽,立志的人只是常常持守这个善念而已。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只是立志到(骨子里形成一种动物式本能反应的)熟处而已。”
先生说:“精神、道德、言行,常常以收敛为主,向外扩散是出于无奈。天地人物都是这样。”
[解读]
这段的关键字是“立志”和“善念”。。
王阳明在这里列了这样一个等式,善念存=天理(存)=立志,这个等式中,“存”和“立”可以认为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为了表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那么按照数学中删除同类项的简化法,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等式,善念=天理=志,这个等式和简化前的等式在意思上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善念、天理、志”这些东西都是脱离不了人心的,说到这些东西时,即使没有刻意提出要“存”,要“立”,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存”和“立”这些人的能动性已经自然而然的蕴含在其中了。
王阳明的观点是建立在“人性本善”这个基础上的,在他看来,之所以认为人性本善,那是因为从生命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上来说,或者说从阴阳观点上说,凡是生的,活动的,阳光的这些都可以归为“阳”这一类。相反的,凡是死的,静止的,阴暗的,都归为“阴”这一类,人是动物之一种,为何叫“动物”而不叫“静物”呢?因为生命本身的特征就是生气勃勃,日新又新,生生不息的。这才是一切天理善念立志等等产生的根源,生命不要求积极向上,日新又新,和路边的碎石烂瓦又有何区别?所以,从生命本身的特征来说,讲求求善求上进才是王道,其他任何对生命本质的诠释只能流于旁道支流。
那么在王阳明看来,人性中的恶又是怎么回事儿呢?阳明的回答看似很滑头,其实很天才,他认为人心被私欲遮蔽,良善之心被遮蔽了,才产生了恶。为什么说这个回答很天才,那是因为王阳明是站在人性本善的立场上来谈的,而人性本善的立场,从前面所谈可以看出是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特征的大中至正之道。
引用以前在农村盖新房子时喜欢立的一个牌位上写的两句话:“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来比喻。在中国古代神话世界中,所有的神都是姜子牙姜太公封的,他是所有神仙的总司令,玉皇大帝见了他,也要矮三分。那么这里可以说,在人性的“善”的面前,其他的都要矮其三分,就像有人死了,但是大家又忌讳说“死”字,会说“不在了”或者“过世了”等等,那么这里阳明说人的恶时,表述的方式就是“良善之心”被遮蔽了,这种说法的积极意义和“科学意义”在于,人在“恶”的状态下还能依稀看到“善”的影子,生命不管处于何种阴暗崎岖的境地,都能感受到云遮雾掩背后那一丝“良善之光”在向你招手,你的主观克制之力可以在瞬间引导良知重现,而不是在阴霾之中越陷越深。我之所以说“科学意义”,是因为阳明的这种说法从学术的逻辑上来讲也是完全成立没有任何问题的。
好了,我们回到原文,上面说了这么多,再来理解原文王阳明的回答就没有什么障碍了,人心存有善念之时,才是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特征之时,所以善念对于人心而言本该是人心的常态,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去存善念,所谓的“立志”并不是要人心去开疆拓土地去创建善念,而是持守此天理不失的“守成”之道,但是,“守成”就真的比“创建”容易吗?未必,创业难,守成不易,能时刻坚守善念不失,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要到晚年才敢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常存善念是十分不易的。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这句放在这里,和上节的文字相比,好像和上文联系不大,但是,其中也有弯弯道道的。
生命的本性是阳性的,是积极向上的,所以存此良善之心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但是存良善之心所用的功夫却是“守”,这个守字看似缺乏进取心,略有消极之意,但是,最阳刚至正的东西,恰恰需要这个看似属于“阴”的范畴的“守” 字来呵护。
所以,在修持此心时,收敛却是主要的持心之道,其表现形式很难言语讲透彻,我说个大概吧,谦虚、谨慎、不抛弃不放弃、不好高骛远等等表现形式都可以称之为收敛。类似的意思您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发挥,还能找到很多。相对应的,发散就是指那些比较激进的,雄壮的,步子迈的大的等等表现形式,就像电影《让子弹飞中》那句台词,“步子迈的大了,就会扯着蛋”,话粗理不粗,迈过大的步子就是发散。
王阳明这里要表达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持守“善念”要不捐细流,勿以善小而不为,类似的表达意思在《道德经》中就是“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等等。都是要人要不骄不躁,夹着尾巴修持的意思。
另外,这里我们反复说到的“善念”并不是现代讲的纯粹从道德方面说的积德行善,对“善”的解释,之前的内容有涉及,请翻阅前文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