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免不了听到各种谎言,我们也多多少少为保护自身利益而撒谎过。有些人通过直觉即可知道对方是否撒谎,美剧《Lie to me》通过分析微表情来判断人是否撒谎,现实中保罗·埃克曼博士和姜振宇博士都有分析应激微反应来判断谎言的研究。这里我们讲述一些利用言语行为来分析识破谎言、找出真相的方法。
利用两难心理来摸清对方的真实状况:例如丈夫晚回家,妻子怀疑他去搞外遇,这时直接问丈夫“怎么这么晚回来?”,对方很可能产生防备心理搪塞说在工作加班。妻子可以临时编个虚假事件说:“刚才社交圈上看到有人发图说你公司附近发生了火灾,是不是路堵了影响你下班?”假如丈夫之前并不在公司,对妻子说的这条信息并无把握,会有个真假判断的停顿时间,他如果承认看到火灾,而实际并没有发生火灾,火灾事件为妻子编造的,则表明自己在说谎;他如果否认看到火灾,而实际真发生了,也表明自己在说谎。在思考怎样回答更不容易露馅时多少会有个犹豫的过程,这个过程即表明了丈夫并没在公司加班。否则会毫不犹豫一口回答妻子看到的消息不准:“我一直都在公司,怎么没看到什么火灾?”同理可运用到所有产生两难心理的犹豫场景,一旦对方产生犹豫即可知道对方的心理活动。又如房东不知道房客是否会长租,直接问对方多半回答长租,于是试探说出租金半年付可优惠1000元,看对方是否产生犹豫,只要对方有长租意向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会满口答应此条件。
说出一个中性怀疑点,看对方第一反应是认可怀疑点去解释还是并不认可此怀疑点:例如怀疑对方出轨时说对方最近怎么有香水味,观察对方的第一反应是否慌张,准备找理由搪塞,这样的行为说明对方已知自己接触的某人擦有香水。无辜者首先会闻闻自己身上的味道,确定到底有没有香水味,再去回想从哪带回来的味道。
在某些场合,故意述说错双方都知道的事实中的部分细节,看对方是否有纠正行为。例如说“看到一辆白色别克车开到你家门口。”(实际上是黑色别克),对方如纠正车的颜色错误,等于承认有熟悉的车来过。或者提到对方的车被旁边路过的电动车擦到等容易记住又明显与事实不符的描述来观察对方是否有纠正反应,有则说明认可了事实。
利用受指责心理来分析是否谎言:当人遭受无端指责时,通常受委屈的人偏向攻势,而心中有愧疚的人偏向守势。例如有过亲密关系的两人,其中一人A打电话给另一方B说自己刚检查确诊得了性病,如果B在电话中的第一反应否认病是通过自己传染到A的则可疑,如B自身没病应会先问A检查出得了多久,自己会不会被传染上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如还关心对方再陪说些安慰的话。另外类似一例:某人C在商场柜台购买了一件机械产品,过不久来找商家维修说出现故障,商家检查时发现此产品差一个关键零部件并告知C,如果C曾私藏起此零部件或自行拆开过掉了此关键零部件都必然会感到遭揭露心虚,然而嘴上会推卸责任否认自己有拆动过产品,假如C真的完全无责任多半会理直气壮地指责商家竟然卖了个残次品给自己,浪费了他这么多宝贵的时间精力,并要求赔偿相关损失。
我们常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节:某人给对方两三个选项,看似选择,实际上两三个选项都是错误的,对方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很容易上套。例如:“你是昨晚10点还是11点在花园看到A的?”对于昨晚没有到花园的回答者,会觉得是个二选一的选择题,也许分析下可以猜对蒙混过关。实际上A昨晚从未到花园,只有真实到过现场的人才会如实一口否定没看到A。
通过对方对某件事的配合程度来了解对方心理。大家都听说过一个古老的故事:每位嫌疑人在黑暗的房间中摸一下瓷猫,瓷猫就可以找出犯人,因瓷猫很脏带有大量灰尘,最后看谁的手没脏灰尘不敢摸者就是罪犯,此故事正是利用了这项原理。现实中常用于刑侦办案,让嫌疑人配合某项测试,告知其需要镇定放松才有效,如果某人心怀鬼胎并不配合,故意多动中断破坏测试,反而说明其有嫌疑。心虚的人会想方设法避免被检测到,清白的人则期望得到准确的测试结果。日常生活中用投石问路的语句看对方配合程度来了解其心理感受,从而推测出对方近况。例如对旧情述说引起双方美好回忆的话语:“我很珍惜我们曾经共度的时光,特别是某时刻某件事......”然后观察对方反应。假如对方的回答略显尴尬,或者转意话题,则说明新感情还不错;如果对方情绪高涨抱怨当前状况,或陷入对过去美好回忆,则说明新感情并不理想。
测试对方对某事物是否真有兴趣:利用人保障自己最大利益的心理准则(每人都有各类事物的优先权),不会浪费时间、金钱、精力在既无必要又不感兴趣的事物上,某人在某方面投资消耗如时间,自愿投入的时间越多,说明越有兴趣,没时间精力金钱等只说明对方认为此方面不值。现实相关案例:老板宣布近期市场竞争加大,鼓励所有员工自愿加班,社区组织业主自愿参加小区义务活动等,通过员工对加班、义务活动的参与积极程度来判断他们是否对公司、小区的发展有所关注,愿意主动出力协助。相反地,也可假装让某人相信其想要的某种事物机率降低了,观察其反应,如果对方变得失望,甚至还询问是否有办法补救加大获得它的可能性,则说明对方对此项事物非常感兴趣。反向测试常用于销售员试探客户意向,置业顾问假说客户看中的户型已售罄,客户如果显得特别失望,再将一套与之前户型相似但楼层不好的房间推荐给对方。
述说出一些与你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来试探某人,观察对方行为反应来判断其对你是虚假还是真心。最常见的情景如需要找人借钱时不直接说借,改为描述自己近况资金紧缺、生活窘迫,对方如果真心想帮你会主动问需要多少钱,对方如果不提帮助反而在试图转移话题,即便你开口找对方借也借不到多少。同样也适用于了解对方是否是支持自己的真心伙伴,可以用双方都知道的信息故意做诱饵,看同伴是否主动帮助自己纠正。例如A、B同为一公司采购,A试探B说:“当前某材料又没备件了,我还是去找C采购吧。”而实际C上次销售的备件比同类高出15%,这点大家都知道,看B的反应是指出纠正让A换商家采购还是敷衍不管让A继续找C采购,从中可以判断出B对A的关心支持程度。
提出一个与对方相关的事实,然后跟你所怀疑的事联系起来(实际上两件事物间并无任何联系)。如果对方隐瞒转移话题,则怀疑很可能较准,如果对方肯定了事实确实存在,但否认跟你所怀疑的事有所联系则表明怀疑很可能错误。譬如:怀疑某个相亲对象在家里懒惰不做卫生,又知道对方有睡懒觉的习惯,于是和对方在一起聊天时假说传闻爱睡懒觉的人在家都不爱做卫生,对方听到后如变得局促不安,并且之后开始减少睡懒觉,则说明对方在家很可能真不怎么做卫生;但假如对方听到后当即指出此传闻不准,并以自己举反例睡懒觉但注重卫生,则一般可信。
陈述可能与对方利害相关联事件来观察对方反应:例如老板A怀疑员工B可能有偷窃公司资产的行为,于是A找个机会单独和B谈话,提到公司有不见资产的现象,询问B有没办法查出这种行为。如B对此表现得感兴趣,开始高谈阔论,基本可消除嫌疑;如B表现不安并试图转移话题则说明心中有鬼。此方法可用于怀疑任何事,引入一则与对方利害相关事物信息来观察对方是否会接过话题,当然对方与此事物需要有非常大的利害关系,否则单纯的不感兴趣会产生误判。类似地,述说一件与对方利益有关的事,说明其奖惩,然后观察对方反应来推测心理。仍以办公室举例:某办公室失窃,已确定为内部员工所为。上级部门当着所有员工的面公开宣布要详细调查此事,所有配合调查的员工会得到奖赏加薪,所有偷偷进入此办公室的职员会遭怀疑解雇。实际上并未耗费时间精力去一个个调查,只需观察大家听到此消息后的反应就能找出嫌疑人。以上类似遭窃事件,也可透露虚假的信息,引有罪的人捏造假证据上钩。例如办公室内有件物品被盗,假说有台摄像机拍摄到窃贼为工作服上胳膊肘有破洞的人,让所有人将工作服交上来检查以协助办案。实际情况是因工作服质量问题,几乎每个工人劳作时工服胳膊肘部位都容易破,而夏天热大多都懒得补洞,而有罪之人听到此消息后则会缝补好洞口后上交以示清白,检查人员只需查看每件工作服胳膊肘部位,找出新缝合胳膊肘洞口的工作服即可确认嫌疑人。另一则通过利害关系来分析员工内心例子:到了年底,老板担忧核心员工年后会跳槽,与他单独谈话时可提到年后对其做加薪股权调整,假如有些对股份薪资不太敏感的人,则对其叙说下公司新一年变革的美好蓝图,对方如听到此消息后的反应和听到之前完全一样无动于衷则有可能心生去意。
言语诱导分析技巧:利用问题传递的逻辑性,类似通过a=b与b=c推出a=c,其中a为陈述一个相关事实不引起对方警觉的问题,b为与对方相关但通用问题,a b之间需要有相关性。例如:a叙述婚姻幸福的人具有的特征,b问到你觉得婚姻中需要对另一半完全坦诚透明吗?从对方对婚姻坦诚度的回答,来判断对方当前婚姻的幸福感。
假说一件事,等对方来解释,待对方以一种自认为合理解释后再加以不可能的否定。看过《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人都知道,主角金田一一常常引凶手进入不可能的设局来让对方暴漏自招。日常生活中也可用来诱导识破谎言,例如怀疑调皮的孩子趁家长不在时出去玩:
“你今天一直在家学习吗?”
“当然!”
“隔壁邻居来按门铃怎么说没人回应?”
“可能他按门铃时我正戴着耳机听外语。”
“不会吧?那副耳机昨晚被我弄坏已出不来声音了。”
告诉“真嫌疑人”和另一个“假嫌疑人”,两人之中一个有某种“嫌疑”,然后观察两者互动行为产生的反应。例如:告诉两“嫌疑人”A和B,说两人之中有一人患有黄疸型肝炎,这时让“假嫌疑人”B故意走向A,如果A赶紧躲开并感到恐慌不安,则表明他无“嫌疑”并未患病;如果A没任何逃避或阻挡反应,则表明A有肝炎,因为他知道得病的是自己,对方靠近接触自己也并不会带来什么危害。
日常生活中通过行为反应也可判断出情人是否花心。例如你之前和情人约会时间总是固定,怀疑对方同时和多人交往,以固定时间约会也是为了避免相互冲突。于是你突然选一个非固定约会的闲暇时间事先未通知就去找对方,如对方感到惊喜并愿意在此刻相陪伴,则说明对方真在乎你;如果对方感到尴尬,找理由推脱让你离开则表明多半心里有鬼。也可看其在公共场合对你的态度来分析判断,例如当着几个好朋友的面和对方做亲昵动作,假如对方的朋友知道他/她和其他异性有染,对方很可能会因此显露出不大情愿、狼狈不堪的样子。
从平时言语中找出谎言:例如之前总说“我们”指代两人的人,现在改称为“我和他/她”怎样怎样,即使口头上不承认,也表明两人关系变差。如果在互动中问到对方感受,对方在回答中没有自我感觉的参与,则多半是敷衍,例如“你看我这两天的表现得怎样?” 对方回答表扬说“不错”、“你做得很好”,不如带有主观感受“我觉得很棒”来得更真实。某些细节动作会袒露当事人内心,例如人在紧张不安时,行为会退化到婴儿或动物行为,如吃东西、咬东西。当动作和语言出现矛盾时,一般动作更甚于语言表达人的内心,例如说是的时候摇头,说非常抱歉的时候偷笑,表达爱意时皱眉握拳。真正自信坦诚的人在与人互动交谈中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事物上,而说谎的人,多少会有担心、焦虑、恐惧的心理参杂其中,会把部分精力投入到保护谎言不被揭穿上,会特别留意自己的每个动作以及说出的话中会不会有错误和纰漏等,从而分散注意力,变得拘谨、动作僵硬机械化,这类行为即使当事人主观上强装镇定也会被旁人注意到。最常见的在影视剧镜头里,双方正在谈话,某方因过度紧张恐惧无意中碰掉了桌上的瓷器。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最好尽量避免撒谎,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怎么会撒谎,谎言前后矛盾,经不起推敲,有时被周围人识破还不自知。此外撒一个小谎也许需要更多的谎言来圆谎,没必要让自己生活在谎言之中。特别是我们亲近的人,他们一般并不懂得分析谎言,但可以凭借对我们的熟悉程度,直觉感到不寻常,只是没有当面指出来罢了。也许现实中的生活印证了那句经典台词:”Truth or happiness, never bo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