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悦
编|奶瓶
2023即将翻页,各大电影专业机构纷纷公布自己的“年度十佳电影”,由法国导演茹斯汀特里耶执导的作品《坠楼死亡的剖析》几乎横扫每个榜单,这部荣获7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征服了各种挑剔的影评人和口味杂糅的观众?让我们也进行一次审慎的剖析。
节奏与真相
先从电影名说起,本片的法语直译为《坠楼死亡的剖析》,比国内译名《坠落的审判》更为贴近电影风格。整部电影正如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卷宗剖析,其内容之复杂,信息量之丰富,几乎达到了爆仓的程度,但导演对节奏的把握却不疾不徐,十分老辣,没有刻意的惊悚猎奇,也没有煽情催化,而是从头至尾一直保持了冷静解剖的态度。
影片的开头,节奏较为舒缓,对于略知情节的观众来说,看见坠落的男尸应该不会触动惊心动魄的情绪,律师的初步调查看上去也是按部就班,这场似乎“没有疑点”的调查一直让观众处于松弛的状态,直到女主角的第一次“改口”、提供了指向性的证据。影片至此马力全开,观众不得不开始绷紧神经,跟随电影中层出不穷的各种“证据”,以及局中人的情绪、思维的变化而绞尽脑汁:真相到底在哪儿呢?
其实对于影片来说,真相远不只是那一次坠落的过程,电影要挖掘的,是这对作家夫妻生活相处的真相,甚或是男女亲密关系相处的真相。当他们面对儿子的意外事故、严重的后遗症时,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情绪到底是什么?有句话曾说,“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那么,这一对实在说不上幸福的夫妻,他们的不幸之根源在哪里呢?
151分钟的影片,张弛有度,极富感染力,却又并不让人觉得在说教。从第25分钟起,看似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却让沉浸其中的观众情绪起伏不定、波涛汹涌…..直到影片的最后结尾镜头,当那只狗安静地躺下之时,才完成了情绪的完美收束,而字幕出现后,留给观众的是多方面的思考。
法庭与争议
本片主创故意抛弃了上帝视角,通过女主和儿子丹尼尔的陈述、律师和检方的质询、以及一段当庭播放的录音起到时间回溯器的作用,刻意地造成了对坠楼事件的多重解读。这正是本片异于大部分罪案电影的地方,从头至尾,没有一秒钟的死亡闪回,只有一次又一次“主观”的讲述。语言在其中陷入了一种悖论的困境,每个人的讲述既有助于我们接近真相,从而推进案件调查的发展,但也可能形成了一种新的障碍,遮蔽在真相面前,甚至有意无意地将观众带进预设的结论中。
对于追求客观公正的法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由于此案没有其他目击证人,也没有充分的物证,所以案件探寻只能通过“质疑——回复”这一流程来抽丝剥茧,摄影机逼视着女主角的内心,庭外的舆论也在审视着这对夫妻的隐私,但女主究竟有没有说谎,谁也不得而知。她一会用法语一会用英语,不同的语言媒介是否起到了某种修饰行为的作用,我们无法完全剥离语言去挖掘,但这并不妨碍每个人对真相做出有倾向性的判断。“两种可能都有,但你要做出选择。”也许,这才是庭审最终的意义,我们虽然无法依靠纠缠不休的语言抵达真相,但却可以触发思考,做出符合内心的选择。
因此,不同立场、不同圈层的观众,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获得自己的观影乐趣:讨论一下剖析过程是真是假,感叹一下夫妻难处,聊聊多性恋的话题,大胆刺探人物的内心等等......主题上的开放性,也许正是此片横扫各大榜单的原因之一。
光影与暗示
如果特别想探究本片中,哪一段剖析客观真实性多一些,哪一段加入过多的主观投射?不如放弃语言途径,单纯从光影出发,捕捉导演的暗示。
例如影片前后对比发现,女主在法庭上承认前面的陈述存在谎言——关于手上的淤痕;儿子丹尼尔在法庭上承认前面的陈述弄混了——关于自己在事发前听见父母对话时所处的位置。那么,在他们第一次陈述时,影像如何进行暗示呢?
关于手上的淤痕,女主第一次在银幕上陈述时,脸上有明显的阴影。
于自己所处的位置,男孩丹尼尔第一次陈述时,阴影面积也不小。
如果说在这些影像中,主创要表现的,确实是指向人物故意释放的谎言。那么在法庭上,某些女主正在作陈述的场景中,其阴影比例更加夸张,主创在暗示什么呢?左边遮幅达到三分之一,这时候吞噬女主的反而是迫近真相的窘迫,一个家庭最暗黑的部分被彻底暴露于法庭之上。
回想电影的开头,当来访的女大学生离去之时,紧随其后的追踪镜头,犹如附骨之蛆,一直延续到她上车、关上车门、一回头,和楼上女主角的目光相接,却原来这里有一条若隐若现的情感线,而能够斩断这条暧昧之线的,或许只能是一具坠落的尸体,以及一场迟来的彻骨剖析。
END
更多精彩 尽在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