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河,发源于秦岭蓝谷,横贯西安东部,向北注入渭河。
说起灞河,渭城朝雨的清新,灞柳飞雪的浪漫不由呈现在脑海。
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灞桥之畔总是绿柳低垂,柳絮随风飘舞,宛如冬日漫天雪飘,这就是“长安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
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名曰“灞桥”。
灞桥的边上有条诗情画意的道路,叫做“柳雪路”。
单位位于美丽的灞水之滨,处于灞桥桥头,与灞河之间隔了“柳雪路”,离桥头“渭城朝雨 折柳送别”的石碑不足50米。
灞水之宽,茫茫然,灞河之美,语不能及。
《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烟雾蒙蒙,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
灞桥之柳,绝不是简单的“碧玉妆成一树高”,而是“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气质。灞桥之柳,与古长安植柳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长安周围多水、多川,很适宜柳的成活与生长,但凡河岸路旁,春柳成行。早在周、秦、汉、唐宫中,御道多植柳树,民间植柳也自然蔚成风气。皇家有所谓“隋宫柳”、“华清宫门柳”、“御沟柳”;民间则有“青门柳”、“章台柳”及“细柳营”等,时人称“烟柳满皇都”。汉代时“灞柳”已闻名遐迩
时值春日黄昏,在戴着口罩的疫情岁月,沉浸在漫天柳絮飞舞中。仰起头,微闭双眼,伸开双臂,感受飞絮轻柔飘落,柔柔划过脸庞……忘了时间,仅剩舒适
旁边,咯咯的笑声传过来。循声望去,凡是在有阻挡的角落或台阶处,均是白白如雪厚厚一层,爷爷辈的领导用打火机燃烧积絮。柳絮挨着火,便灿若烟花,美丽迷人。旁边的小豆豆越看越开心,玩儿的人越玩儿越入迷。只道灞柳飞雪美丽无比,却不曾看过飞絮燃烧时的轻柔耀眼。
看满天飞雪,白了头发,白了地面。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
唐时在灞桥设有驿站,当时叫做“滋水驿”,也被称作“灞亭”。古时人们多在此处迎宾送客,依依话别。灞河、灞桥、灞柳、灞亭,古往今来,竟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生离死别,离愁别绪,诗情才气,到了这个地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今,灞桥桥头的“滋水酒店”“关中霸道面”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做着地道的灞桥味道。
“古桥石板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很久之前的古人,一定没有想到过有一群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感悟悠悠历史的厚重,有这样一群老师,在这样的情境中,书写着教育情怀?
出了校门,常常站在灞桥水岸,感概灞柳风姿不减当年。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灞柳飞雪,弥漫了双眼,充盈了岁月。
唐诗人韦应物《东郊》诗云:“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倘若他年,疫情过去,定当携三五好友,青春作伴,共赏飞雪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