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围绕着我。引发该问题的关注的是一场财经的讲座,演讲者反复谈到经济形势的判断要以事实为依据。
下面这张画,我很喜欢。如果,不看主题,一般人只会理解为是一张现代艺术作品,甚至会理解是“碎片化”世界的写实。如果,告诉你主题是“红枫”,那你可能就
其实,这个观点正确性是无疑的。关键在于“2025牛市”判断,让我疑惑,其中列举的“事实”是疑惑的背后理由。
我既不炒股,也不懂经济,只是作为社会生存的环境想了解一下。这一触碰,神经有了反映。
何为事实呢?这个事实如何界定呢?
这个问题多数人以为“眼见为实”,但是,我们接触到的绝大部分事实都不是眼见。还有,即是“见到”也不一定为“实”。
过去,我们常说“实事求是”,也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了了解“事实”,需要调查研究,等等,都是接近事实,逼近事实。
考古学家发现一件文物,其历史功能,历史作用,是依据科学实验和历史文献反复考察、研究,最后,还原一个故事给观众,这是不是事实呢?
时下,AI火爆,那么大家所见所闻的“事实”,越发难辨。
事实为何?
我以为,所谓的事实是有“静止”,亦有“动态”,静止的是表象之下的物,动态的是时光的流逝,人类的主观解释。
记得有人分析过,一个观点,一个结论一般受到了四方面的因素影响:价值观、知识结构、信息来源、个人偏好。我想套用如此的模型,可以回答“事实为何”的问题,但是,也不能绝对化。
世界是复杂的,人心也是复杂的,其表现出来的现象多数可能只是表现,我们接受到的消息多数都是即时即兴的发挥。撇开信息真伪,就其个人的表达,可能就注入了一些个人偏好,你说这样的“事实”如何断定呢?
依据“事实第一性”原则,加上人的主观性等等,“事实”一定是主客观的融合,再加上其它复杂要素。事实是相对的,还原事实正是许多人在努力做的事情。
当然,我也不是“事实迷茫论”的虚无主义者,而是提醒大家多做点功课,懂得“相对性”,尽量独立思考,避免争吵,避免盲目跟风,避免草率“下单”。
同时,也要承担为“误判”买单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