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上,宾主双方相谈甚欢, 推杯交盏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宴席过半,男主人起身向来自罗马的枢机主教以及众宾客致歉。告知众人,其弟弟因为身体欠佳,而无法参与今日的筵席,有失礼仪。主人没有从客人的“不悦”表情中,读出暗藏的杀机。是啊,谁能想到,宾主尽言欢的场合,会有人包藏祸心。由于这次筵席,主人家因弟弟未参与,刺杀主人全家的计划只能作罢。席间末了,枢机主教谈起,想在复活节时参加弥撒活动,男主人表示乐意作陪。旁边的奸人听罢,于是新的暗杀计划又被酝酿。
1478年4月26日,佛罗伦萨的百花大教堂,阳光透过玻璃彩绘的窗,明亮异常。一场盛大的仪式开启,没人想到黑暗藏于人心。这次的主角仍是上次宴会的男主人,全然不知再一次陷入了危险之中。然而,因为号称城里第一美男子的弟弟,因梳妆打扮以至于未能准时到场。阴谋的谋划者中,有一人与其弟弟是从青梅竹马的伙伴,于是就主动去催促。敌人的刺杀计划十分缜密,兵分三组,各有任务。然而,在这次行动中,又出现了两个偶然。原本计划参与刺杀的佣兵队长,因为信教,不敢在教堂实行刺杀任务,只愿在外做接应。与刺杀相呼应的占领市政厅行动,也因驻守的正义旗手精通门锁的技术,改良后的大门会自动关闭,让参与阴谋行动的士兵彼此无法呼应。
这次刺杀的阴谋,最终以男主人躲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圣具室,以及众友人的极力施救,保下了性命。而主人的弟弟和数个朋友死于非命。阴谋者的刺杀活动,因没能尽灭对手而宣告失败,最终反被追杀和清算。这次事件的男主是文艺复兴时期,赫赫有名的洛伦佐·美第奇,这次事件史称“帕齐阴谋”。
如果没有第一次宴会,弟弟的身体抱恙错过一劫;如果没有第二次,弟弟的姗姗来迟。世界上后来不会再有洛伦佐,更不会发生后来的许多故事,历史的偶然性由此可见一斑。我们在读历史时,总喜欢从千变万化之中,寄望寻找到亘古不变的规律,但现实是复杂多变的,难以有一单一模型可以解释。也正是因为这样,洛伦佐后来才有机会成为“华丽的、伟大的”洛伦佐。而历史又有延续性,他的侥幸存活,又影响力之后的相关事件。
这种偶然性,回到我们如今的现实,也在延续。举例而言,如果没有新冠疫情,造成大洋彼岸另一国度的人员死亡过多,入主的当家人,还不好说是老乔。又比如,若非《人民公仆》的剧,司机就不会意外走红,更不会参选,非他主持如今的乌国,失去他身上的凛然正义,以及伶牙俐齿地游说世界,战争又不一定能打成今天的局面。
正因为种种这样或那样的例子,笔者认为,在读史书时,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偶然性是历史中必然的部分。但同时也要记住,单一事件看有偶然的因素,但纵观历史的长河,偶然的出现,其实又是必然的。
而如果回到个体的人生里,我们也一样能发现特性。在学校上学,被分到哪个班级,在班级里又坐在什么位置,与谁同桌、又有哪些人在前后桌,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将来的人生。因为价值观、人生观就是在青少年时代渐次形成的。更有甚者,这会导致将来的结婚对象选择都造成影响,笔者身边就不乏有从同学关系,发展成夫妻关系的案例。
由此可见,纯理性的思考,定不能忽视偶然多因素的组合。对于人生的掌控性以及最终结果,个人有时也需要坦然的态度。生活、命运中发生的事件,更多时应做成启示看待。
文末总结:这篇文章,我试图借用帕齐阴谋这一事件,论述偶然性这一主题。搜索大脑里的记忆库,列举出相关或类似的案例做辅证,借以进一步阐述。读史明智,如果我们无法结合这些历史事件到自身,我们很难看清命运中,多样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以偏概全地归因于主体的能动性、智识等等,殊不知,在人生的路途上,有些因素它是“冥冥之中”的,因此,培育一个人,切勿忘了土壤——环境的这一关键要素。我们除了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下功夫,也要时不时地关照环境因素,适时地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