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9日 星期日 天气晴
今天网上学习: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樊富珉教授的课《心理危机反应与干预方法》。
学习获得及感受:
危机,也是转机。专业的心理疏导,及时的协助,对被疏导者,是“成长、领悟、应对技巧”的进阶,可以促进其较高的功能水平。正是这个道理,换一个角度看危机事件:我们的国家在发展,一次次的危机事件,也促进了社会各项应急机制的完善。这次的新冠状病毒疫情,心理疏导及时跟进,分层次开展,危机事件,对心理学的重视、推广、引用,也是一次契机,所以,疫情面前,稳定心神,运用科学,化不利为有利,是我们积极应对疫情的积极情绪。
危机事件之后,心理危机会有哪些表现?听樊教授的讲座,我知道了要关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四个方面:生理方面,如没有劲、头痛、失眠、尿频等;情绪方面,恐慌、自责、无助;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健忘、自尊下降、负面自我对话;行为方面,食欲改变,不停看手机,社交退缩等。
我们有这些行为,往往会认为自己生病了,会特别紧张。其实在危机事件中,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这就需要“危机干预”。樊教授说“危机事件后人们有共同的心理需要:减少恐慌、远离孤单;增强安全感;增强控制感;强化社会支持;增加社会连接感;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处理危机经历的模式,这对我们的“心理疏导志愿者工作”实际的开展特别有帮助,记住ABCSs:
A,情感(感受和情绪),我们可以询问:你有什么感受?
B,行为(行动,行为),我们可以这样聊:你做了什么?倾听中了解。
C,认知(思维、想法、观点),我们的操作:你是怎样想的?从反馈中获得信息。
S,是宗教和信仰维度,是,是人类精神。
前三种,我们可以直接用,后两种,先有这个意识,要用到,个人能力要求蛮高的。我想:我们服务的方法,可能主要是倾听、产生共情。只要真情投入,传递一份支持、一份理解,一份共战疫情的必胜信心,就发挥了社会支持的作用。
志愿者就是一根红丝带,用积极的情绪,传递疫情时期被挂念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