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在这冬季变得更加寒冷,雨淅淅沥沥的,夹杂在风中,吹在脸庞,给冬披上了一层冷霜,脸在风和细雨的夹渣下,由通红变得麻木,麻木,让自己的感觉变得迟钝。远处,车轮快速的在风雨中驶来,飒飒飒的,刹那间从远处就到了眼前,然后嗉的一下,溅起飞雾,从眼前远去消失了,一辆辆,一辆辆,都那么着急,是夜,也是寒冬,催着出门在外的人赶回家。
此刻的江滨大道上,没有往日的热闹,平日里明亮的灯,在细雨和雾霭中变得昏暗,偶尔有那么个行人,也是撑着伞,急冲冲的从身旁走过,好像夜的风,冬的雨,在此刻如同符咒一般,在行人的脚下加了些许力,步伐变得急骤与匆忙,在这严寒的夜晚,唯一能带来些许温暖的,就是那些黯淡的路灯,但黯淡的等好像也喝着这寒冬,时不时的有那么几盏灭了,让昏暗的夜更加摇曳。远处的工地传来咚咚咚的撞击声,那应该是夜下值班的打桩机吧!
福建的冬天,特别是夹杂着呼呼的风,下着细雨的冬天,天地之间都是湿哒哒的,我想,即使在梦里,也会感觉浑身的湿哒哒蔫巴巴的。起风的时候,公路,楼道,都是湿润润的,每天,都感觉浸泡在雾气之中,即使撑把伞,也总感觉衣服上沾着水汽,一直不喜欢这样的天气,不是那么的彻骨之寒,却又让人如此的厌恶。
这样的路径,走着走着,走回了办公室,进入办公室,温暖瞬间包裹着自己,小朋友们打开手机请求视频。两个小朋友躲在被窝里和我视频,隔着手机,也感觉到被窝的温暖,小的会自己躺床上抓被子过来盖了,也粘着大的,想和大的一起盖被子,叽叽喳喳的,甚是热闹。温馨的一面,让孤独的感觉一扫而空。
寒夜,昏灯,冬雨,冽风,这八个字,是大多数沿海城市共有的特点吧。南方人怕冷怕湿,我也是,每每这种天气,整个人晕晕的,黏黏的,不想动,昏昏沉沉这么一天天的走过寒冬,但这一刻,我漫步在江滨,是想隔海看看,这隔着的海峡的对岸陨落的巨匠。初识他是他的小诗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达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时,年少,经历颇多,从小跟着父亲到处游学,没有定数,读到此诗,直抵心里最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一直都很喜欢这首小诗,有一段时间,抄下来,用透明胶粘在自己的课桌角上,时不时的朗诵一下,朗诵的过程中,在心底穳着泪。
要说道最喜欢余老先生的作品,还数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离离,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这是听听那冷雨的开头,通篇三千字左右,这是我到现在为数不多还能背诵的散文,除了它,就荷塘月色和背影,这些篇章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文章,到现在为止,我很多书书写写的东西,都有它的痕迹,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模仿着这种笔法去写散文,包括走过那些年,小人物,文本基本相乘听听那冷雨的风格。
初知老先生仙去是腾讯大闽网弹出的消息,我以为又是小报记者们为了博眼球说着名人那名人去世赚流量,点进去一看,包括台湾的消息等等,确实,老先生走了,老先生一生游走在两岸,很多的篇章都是关于两岸一家亲的,胸怀不可谓不大。
他在梦里,都想着念着的这一湾浅海,在他有生之年没有看到。
第一次读听听这冷雨,是高三模拟考试的节选文章,结尾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直到现在,我依旧记得,在模拟考试的过程中,我对节选的这篇文章读了四五遍,生怕忘记了,在也找不到初读此文的感觉,下考后,去新华书店找能找到他的相关的书籍,如痴如醉的读着,然后知道了白玉苦瓜,隔水观音,紫荆赋,老人和大海。
也第一次完整的读完听听那冷雨,从此,在喜欢朱自清,林语堂,周作人之后的散文,又加了一个余光中老人,也是唯一一个还活着的,我喜欢的散文大家。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的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但此刻,他已经走了,先人驾鹤西去。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他的哀愁,在乡愁,他的听雨在僧庐。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再感觉吧,那冷雨!
冬的冷雨,过去了,会是惊蛰!
惊蛰过后,南风会吹散这冷雨!
闻余老先生去世,读了老先生不少文章,有感,写于2017年12月14日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