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不争之德
第一节
【原文】
善为士者①,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②;善用人者,为之下。
【注释】
①士:武士,古代的武士也叫“士”。这里指将帅。
②不与:意为不争,不正面冲突。
【译文】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崇尚勇武;善于打仗作战的人,不会轻易被激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总是表示谦下。
【解析】
“善为士者,不武”,项羽勇猛天下无双,妄图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后却被韩信围在垓下;吕布一杆方天画戟无人可敌,却被曹操绑在白门楼之下。一个最好的统帅,应该是--个知进知退,相时而动的智者,而绝不是一味逞匹夫之勇的暴虎冯河之辈。
“善战者,不怒”,善于战争的人,不会轻易被敌人激怒。如果主将被激怒,就会失去判断力,失去判断力,就会妄为,妄为就会导致失败。
“善胜敌者,不与”,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正面交战。如何能不战而屈敌呢,就是得“道”、修德。尧舜修德于都城之中,不出一卒而天下都归顺于他们;帝辛无道,周文王修德行善,天下诸侯都听命于他;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改过自新,燕赵韩魏都朝觐齐国,史称“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用人者,为之下”,统治者要想得到人心,一定要有居下、不争之心。优秀的将领,有了功劳让给部下,有了过错自己承担,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同饮同居,所以将士才能在战场上慷慨赴难,死不旋踵。
有了这些优点,一个人才能成为合格的统治者,才能运用群策群力取得成功,才叫作符合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