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如何了解及控制周围的环境
1.感知觉:向自我通报环境的直观情况(输入)
2.记忆能力、比较能力和次级思维能力:提供比原始感受印象更为高级的关于环境的知识。(处理)
3.动作控制技巧:通过活动使个体承担改变身体环境的任务。(输出)
以上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协而不是相互分离的。
4.现实检验:区分来自躯体及本能驱力的刺激与来自环境的刺激。自身刺激如胃痛,饥饿;非自身刺激如妈妈的乳房。完整的现实感能使自我为本我的利益而有效地利用环境,自我能延缓、控制或阻止本我能量的释放,而不是促进或加速它的释放。
二、关于自我发展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巨大储存库,自我的存在是消耗减弱本我的内驱能量。
自我发展的主要过程是内驱力能量的中立。
自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过程是认同过程。
三、快乐原则
人们都具有获取快乐和避免痛苦的心理倾向,称之为快乐原则。快乐原则有点类似于初级过程,但有时也不如此。弗洛伊德最后结论:在内驱能量的释放与积蓄之间,以及愉快和不愉快的感受之间,这两方面的关系不简单,且难以预测。
四、焦虑理论
1.人的心理被一种过分强烈、以至于不能控制又不能释放的刺激流所冲击,这时,焦虑自然发生。
2.刺激可能来自于体内或体外,但更多来自本我,即内驱力。由刺激的冲击所增强的原始而自发的焦虑,属于内源性焦虑,它来自于本我的作用。
3.当焦虑按照这个模式自发产生的时候,这种情境称之为创伤情境。婴儿的出生被认为是这种创伤性情境的原型。
4.自发焦虑的发生是婴儿的特点,因为在婴儿阶段,自我还未发展成熟。如果焦虑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我们称之为现实焦虑神经症。
5.信号焦虑: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应付创伤情境的来临,并在创伤到来之前以焦虑的形式作出反应,是为信号焦虑。某些自我功能认知危险,另外的功能则用焦虑来对危险进行反应。
6.可能发生在儿童生活中典型危险情境:
客体的丧失,0-1.5岁,
客体爱的丧失,2.5-3岁,
阉割情结,5-6岁以后,(负疚感或被超我否定与惩罚)
7.焦虑的作用:焦虑能够使自我对来自本能的欲望和冲动进行检查和制止,从而避免了危险。人若没有焦虑,就不可能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就会受到来自本我冲动的支配力图去满足它们。
8.关于焦虑理论的总结
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当危险情境出现时,需要借助产生焦虑作为危险的预告。
由于快乐原则的作用,信号焦虑使得自我能够去检查或制止危险情境中的本我冲动。
从儿童早期起,危险情境就或多或少地在潜意识里持续存在,并延续终生。
信号焦虑对焦虑有减缓作用。它在人的正常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信号焦虑是精神神经症特征的焦虑形式。
自我是所有情绪的发源地,对任何情绪的体验都是自我的功能之一,因此,自我也必然是焦虑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