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段来自《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
R 阅读原文片段 P12
I 复述
WHAT
所谓社群运营,就是运营社群的4感。
1.仪式感,通过门槛过滤,让进群者珍惜;通过群规让群成员知道行为规范;通过例行活动,让群成员形成特定文化。
2.参与感,一定要让群的价值与“我”有关,只有与“我”有关,才能让别人重视这个群,否则即便是高收费门槛的社群,也依然不能保证激发出参与感。这其中,就需要做好管理,让群成员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3.组织感,要让群成员有责任在身,常常有主题任务,这样大家能够感到组织始终在推动发展。
4.归属感,所谓线上聊10次,不如线下见1次,这种归属感还是线下聚会的时候效果最好。
WHY
一个社群就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不可避免的要走向灭亡,但是过程是可以非常精彩的,但是精彩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精心的打理,需要各种策划组织。
HOW
1.仪式感包括,通过进群筛选的门槛,进群以后的群规,比如爆照、干货贡献、发红包等。还有就是日常的分享,比如,每天打卡,分享心得。
2.很多时候,氛围需要带,所以需要提前布置好托儿,在开场前,可以几个人先热场,这个过程都需要大家协作完成,一旦有人带,那么自然会带动大家跟进。
3.有可能的话,一定要组织线下聚会,跨地区的一年组织一次,本地可以每月安排一次。
A1:自己的相关经验
反思当时做科育会的时候,参与感、组织感、归属感都做的不够好。
价值输入的时候,几乎都是我们组织内容来讲,讲之前也没做调研,讲完之后也提前邀请人分享,都是自发随机的,刚开始的时候还行,后面就表现出无组织无纪律,不长久,没耐力的问题了。
缺乏组织,没有给各个成员分配角色,导致只有管理者唱独角戏,那会儿管理员多,所以,很多事情自己就干了,根本懒得去发动群众,结果就和群众渐行渐远。
多么痛的领悟,本来生命周期可以更长的,结果早早的完蛋了。
最后归属感上,一直没敢组织线下聚会,觉得实在是太麻烦了,而且也没有啥实际的好处,其实,那会儿最热闹的时候,大家都有见一面的热情,只是没有适当的引导,意识不强,最后这股能量也就消耗完了,群也就完了。
不过,我们仪式感上做的还可以。有我们的自己LOGO,口号,有我们自己的表情,群规啥的也都比较完善。
A2:以后怎么用
搞好一个群,就跟养一个孩子一样,真心要花好多的心思在上面。以后如果在搞社群,把目的整清楚了,设计好它的生命周期,到不行的时候,也别留恋,过程是真正需要动脑筋的地方。
我主要得把参与感、组织感、归属感这3个模块的短板补齐。
具体的玩法根据不同的特点的群不一样。但是,基本原则是,发动大家一起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