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那时的古人开始使用谐音字了。最明显的就是这采蘩、采蘋。一个寓意返回、一个寓意平安。
经过这种使用蘩和蘋的祭祀(活动仪式)之后,在天亮之前,出发了。
出发可能是打仗,也可能是干别的,比如迎亲。
这几篇,不仅记录了行军前的仪式,也说明了周宣王下的一盘大棋:
南边,平定陈国宋国,使南淮夷的威胁大大减少。北方,跨区域调动韩侯,重新建城,巩固北方。然后,可以集中精力处理西部的猃狁了。
53、采蘩
打猎的事,终于告一段落了。打猎时的英勇威武,但不是真正的战争。当面对人的时候,战争是残酷的。冬季狩猎,就是大练兵。
练兵结束,准备出征了。他们将于即将到来的春季出征,去平定陈与宋。
这是出发去平陈与宋之前准备阶段的诗,采集蘩,取其寓意“能返回”的意思。
诗意关键:李辰冬认为,诗经中,采繁,都是与旋归有关。繁,谐音返,寓意出战能返回来。同时,诗经里的采蘋也是这个道理,寓意平安。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于以:问词,往哪儿。
蘩(fán):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取其返的谐音,战争前采集。
沼:沼泽。沚(zhǐ):《说文》:“小渚曰沚。”这里用为水中的小块陆地之意。
事:指战事。涧:山夹水也。山间流水的小沟。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被:同披。僮(tóng)僮、祁(qí)祁:多。夙:早。公:公庙。薄言:急忙,早点。
第一章:在什么地方采白蘩?在沼泽,在沙洲上。什么地方使用它?为公侯的战事。
第二章:在什么地方采白蘩,在小河沟里。什么地方使用它?在公侯宫廷里。
第三章:(身上)披的多多的,从早到晚都为公。披得多多的,好早一点凯旋归来。
54、采蘋
和上篇一样,出征前祈求平安归来的仪式(祭祀)。前一篇的蘩,是披在身上,这篇的蘋和藻,是煮水喝的。但是,这篇,应该是春天了,即宣王三年春天。即将出征前。
这首诗的描写的是仲氏在跟随父亲出征平陈与宋之前,亲自采摘蘋与藻,煮水来给出征的人喝。
诗意关键:蘋,谐音平,寓意平安。藻,谐音早,寓意早日归来。季女,诗经中季女都是专制仲氏。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蘋:水草名。行潦:水流。潦:音涝筥:方的叫筐,圆的叫筥(音举)。
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锜:音奇,有足锅。釜:无足锅。
奠:置。尸:主持。齐:斋,恭敬的。
第一章:在什么地方采蘋?在南涧的边上。在什么地方采藻,在那个小河沟里。
第二章:用什么东西盛呢?用筐,用筥。在什么东西里煮呢?在锅里,在锜里。
第三章:放在什么地方?放在窗户下边。谁在主持这件事,是恭敬的季女(最小的女儿)(诗经里专指仲氏)来主持。
55、东方未明
经过挑选,练舞,冬季狩猎(相当于军演),进行一系列出征前的祭祀(仪式),终于还是出征了。这是出征之时的场景。天不亮就得起来,穿衣服都手忙脚乱。征夫们,自然是有怨气的。征夫和尹吉甫之类的士是不一样的。士相当于贵族,通过打仗是能获得爵位的,是晋升、争取功名地位的途径。
诗意关键:狂夫,应为征夫的形近之误。
瞿瞿(读巨),两个目字加一个鸟字组成了这个字,从字形就是像鸟一样四顾的意思。一般指是惊恐四顾的意思。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衣裳: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公:卫公。晞(xī希):“昕”的假借,破晓,天刚亮。
樊:即“藩”,篱笆。圃:菜园。狂夫:出征的士兵。
瞿瞿(jù):瞪视貌。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时间。辰,借为“晨”,指白天。
夙:早。莫(mù暮):古“暮”字,晚
第一章:东方还未露曙光,衣裤颠倒乱穿上。这样颠倒穿错(慌张),因为卫公发出出征令。
第二章:东方还未露晨曦,衣裤颠倒乱穿起。裤作衣来衣作裤,因为从卫公那里发出了命令。
第三章:折下柳条围篱笆(不放心家里),出征的人瞪着眼睛再看几眼。(出征期间)也分不清白天与黑夜,不是早上动身就是晚上开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