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大概不知道咱们国家的编剧平日里大体都在做些什么。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身为一个隔岸观火的外行人,虽说自己也是个写作的——可我也确实没搞明白他们成天都在干什么。有那么一段时间里,我还很天真以为,如今的编剧,大概和过去、和古代、和埃斯库罗斯那个年代都差不多——为了创作,每天除了补充知识就是体验生活。直到那年我认识了一个叫XX弹的女编剧,听她操着一口颇有些地方特色的普通话和我海阔天空地连吹带侃了整整一个下午,然后又在我的发言中,尴尬且无知地眨巴了眨巴眼睛,我才从昔日的天真里走出,也眨巴眨巴了眼睛,如她一般尴尬地看着对方。沉默片刻过后,才在心里情不自禁地叹了一句,“什么XX的玩意儿。”
之所以会在心里如此不礼貌地轻叹一声,因为这位女编剧的生活方式、和她那时候的名气叠加在一起,实在颠覆了我的认知。这女孩叫什么,碍于情面,我无法挑明。但她当时确实是个红人。由她所编写的某爱情电视剧收视率低开高走,简直是直窜云霄。那是一部讲述职场斗争和少男少女爱、爱、爱不完的故事。职场也好,爱情也罢,神奇的是,这位女编剧在那时候连男人的手都没有碰过,也从没有踏入过什么职场——更重要的是,她甚至连打问别人、体察民情、或者做个走访、做个调查、读些相关的书这类活计,也不曾去做过。我问她,既如此,又是怎样编出这么一个故事来的?
她回答我说,“我聪明呗”。
我专程观赏过她的电视剧。除去爱情呀职场呀一类的标签,那片子更被称作“反应当下现实”的“力作”。看完明白了,全世界的男人都是坏的、全世界的女人都是好的,全世界的女人都有女人味,全世界的男人都是娘娘腔。一个人想使坏,可以毫无缘由地使坏、可以为了坏而坏,可以坏得颠覆了整本《三字经》——然后特写镜头总结性地锁定在那个坏透了的人停了好几秒种,原因是什么我也不清楚——估计那角色本身也不清楚,因为几十集下来,他只忙着怀了,却也从没有探讨过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坏。
xx弹在那场尴尬的对话中聪明地向我总结道,电视剧的套路异常简单:穿着古装的就是历史剧、年轻人演的就是都市剧、哭哭啼啼的就是偶像剧、加两个坏蛋的就是现实主义极有深度的剧。“没错,想让观众说你有深度,你就必须要把社会的黑暗面讲给他们看。而且是越黑暗越好。黑暗到让人们窒息那是再好不过的。至于现实中究竟有没有这么黑暗、这黑暗的原因是什么、坏人是怎么成为坏人的——谁在乎?”
我对她说,艺术水准的高低,观众大概也不是傻子,总要追究个所以然吧?
她摆了摆手不耐烦地对我说,“你果然是这方面的外行。我们这是迎合观众的行业。”
迎合观众?这句话我本是将信将疑的。我总觉得观众的要求再低,也不可能提出比自己智商更低的要求来。而她写的那剧、对待剧本的态度,分明就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可转念间,我又想起了那实打实的数据。她那奇高无比的收视率确确实实地在一边放着,你无力反驳。
身为一个写小说、写史论、写政论的作者,我的整个创作生活,正如我在前面所讲过的那样,要么读书、要么走访、要么调查,不敢半点马虎。一部文学作品,里面所涉及到的人物,他的性格成因、走势、落脚点,都必须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推翻了重来、推翻了再重来,有时甚至二十万字全部打倒——即便如此,都依然还是会战战兢兢。
可当我讲完自己的创作经历之后,那位聪明的女编剧却哈哈大笑起来。
“何必如此呢?”她冷冷地问。
后来我才知道,我这样的创作方式,于她而言,就等于丢掉了饭碗。因为她必须要在老板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她的任务。她所要做的事,无非就是把一个大体上成形的提纲给填满。碰到历史剧的时候,她也从不查阅什么资料——“电视剧嘛,本来就是自由发挥的。百度一下大体的年代,一切就OK了。”
我反问说,唱戏的戏文是自由发挥的,戏的内容是自由发挥的,可那戏台却是货真价实的呀!那布景也至少是逼真的呀!不然... ...
“不然什么?”她瞪着眼睛问。
“不然怎么让观众享受那种身临其境的快感?”我问。越问越不自信。
她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差点把唾沫喷我脸上。
“宣传方面,会帮你搞定的。”
宣传会搞定?我依然不解。她却硬邦邦地点了点头。
“宣传说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子的,观众就会以为,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子的。”
她用毋庸置疑的口吻对我说。
在那场尴尬的对话中,她还透露了她整日的生活方式。她已经很多年没有读过书了。因为她白天都在睡觉、晚上都在写作,文学作品是没有时间读的,社会学、历史学作品,那是更不可能去碰的。怎样解读这个社会对她来说并不重要,虽然她写的东西被冠以“现实主义”的标签。她只要坚定地、莫名其妙地、无缘由地塑造一个又一个“黑暗面”,她的东西,就是一定会成功。她才无需引导什么观众,去理解什么社会——因为她的公司、她的老板看重的是怎样迎合观众。
而当她作品的水准低于观众智商的时候,她的公司又会跳出来,和其他所有那些公司联起手来,用铺天盖地的不间断洗脑式炒作,告诉观众,这个作品,就是好的,没有比它更好的了。观众毫无参照物,一时慌了神,坠入了迷雾。这个时候,其公司又会派出一支无形的“军队”——人称水军,在头条上、在微博上、在豆瓣网站上统一行动,以大家自己的身份告诉大家,这部作品好、很好,好得不能再好了。接着,会独立思考的人、想要骂这部剧的人,一时间却欲言又止,左右摇摆了。
就好像明明看到了光着屁股的国王,却又怕被怀疑智商,而不敢吱声那样。
久而久之,在大规模的虚假宣传前,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退化了。再久而久之,观众们欣赏影视剧作品的能力终于开始滑落,终于贱贱地、一步一步地——落在了那些诸如XX弹之流的编剧身后了。
一个新的生态就这样建成了。
新的生态中,没有根茎叶花果实。
只有一滩糊不上墙的烂泥。
和另一群不需要湖上墙的烂泥。
“什么XX的玩意!”
——抱歉,我又骂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