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天读书会后有个讨论,导致我未能按时归家。孩子爸爸带俩娃去吃了烧烤,我急匆匆赶到时,他们正在排位。老二给我搬过来一个椅子。我说:“我走一路正累呢,你就把椅子给妈妈搬过来了,你的爱太丝滑了。谢谢你”老二有点不好意思,但很开心。我践行了一下“肯定性我信息”。
P.E.T将“行为窗口”区分为我能接纳,及我不接纳的。既然我能接纳,那么我当下的状态是ok的。在我ok的情况下会有两种反馈,第一种对方也ok,即无问题区。第二种对方并不ok,那么最好的协助方式是倾听。
在无问题区,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表白性我信息”,“预防性我信息”和“肯定性我信息”,更深地加强我们和周围的关系。
2.表白性我信息讲求个人真实情感释放。没有伪装,没有面具。为人,各种情感诉求,积极的消极的,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是真实的,都鼓励表达。
比如:下午想睡一会儿,结果被电话吵醒,我感觉烦闷。再比如,我希望每天都有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放空时间。这两个都是真实感受。PET希望家庭成员都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必要担心是否会招致别人的评判和否定。安全感创造信任,信任创造亲密。
真实表达可以脱去我们成长经历的外衣,做到原生状态的内外一致。
预防性我信息是对即将发生的状况提出预警。比如:下周日下午我有一个活动要去参加,不能陪你去上舞蹈课了,你可以自己走路过去吗?提前打了预防,对方一般都易接受。
3.肯定性我信息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练习时可参考一个公式:行为+影响+感受。第1part开篇的那个小故事就是肯定性我信息的使用,它强调在良好状态下,使关系更圆融。所以肯定性我信息可随时随地使用。书中从亲子到夫妻到出租车司机最后到宾馆里打扫卫生的未谋面的清洁工,作者一直在用,是一种个人能量具足的表现。
肯定性我信息的感受部分更强调感谢。我觉得感谢和表扬最大的不同在于,表扬多蕴含着上级对下级,感谢则多是由下至上。被感谢和被表扬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感受。“这次的作业你完成得又快又准”,是表扬。“看到你这次作业完成的又快又好,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看书了,我觉得好开心,谢谢宝贝。”这是感谢。这个感谢是由“我”出发,先看见自己的需求,从而看见他人。这个感谢饱含了表扬,同时又给了驱动。
我甚至理解为孩子的原生驱动力就在这个区别里。被感谢的孩子是下面有吸附,他的根也越扎越深。被表扬的孩子是上方有招引,如果表扬的不够具象,就会进入“被夸赞的标签”,要么有压力,要么容易飘。
大人也是由孩子成长起来的。两种力量的不同可见体会。在肯定性我信息里,孩子的天赋会自然呈现,能力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内心充满力量。
综上是我能接纳的行为。
如果遇到我不能接纳的行为呢?
使用面质我信息+积极倾听。这个下期细聊。这个更有意思。可以先看下凯文老师分享的短视频案例。
虽然我们学了我信息的公式化运用,但每个人的思维模式语言习惯不一样,表达也不是固定的。在这部分,P.E.T可能未必提供一个现成完美的话术。但不影响它是一种看见自己和他人内在声音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周围的人们获得爱、和谐和幸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