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9教研工作年会发言材料
王保庆
天津七中始建于1951年,67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教师文化为核心的厚重的学校文化积淀,成为了今天推动学校发展、促进学生成长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
在上世纪90年代,七中就曾涌现一批特级教师群体,数学学科有戴宏祥、欧阳昶、刘慧明,政治学科有房克让、张黎明,物理学科陈道义,计算机学科方文琪老师等,直到20世纪初,语文学科左培棣、化学学科于曦,这些七中领军人物带动了学校教师文化发展。如今,有真本事,求真学问,成为七中教师的文化标识;不事张扬拼命干,不求有名求真功,成为七中教师的精神符号。为此,教育主流媒体曾撰文形容:“七中教师是赫赫无名”。
今天,我们之所以聚焦“承担时代使命,引领教学创新”这样一个时代命题,研讨教师文化,重提教师精神,是因为在面对新时代的变革中,教师文化和教师精神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缺失。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力提倡立德树人的新时代,也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是一个继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更是一个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的新时代,同时还是一个实施精准扶贫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时代。
这样的一个新时代,就呼唤“好教育”和“好老师”。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好老师”的时代需要。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下面,结合我校实际,向诸位专家、领导和与会校长、教师分享和解读我校多年形成的教师文化与教学创新。
一、培养卓越教师,提升教师形象
1.新时代好老师的定位。
进入新的时代,七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形象与气质?
我们认为有三方面,七中教师——
既要具有教育方法、教学技能的“术”,又要具有教育理想、价值选择的“道”;
既要具有学科知识、学术技能的“专”,又要具有文化修养、职业素养的“全”;
既要具有职业理想、自我提升的“小”,又要具有生活态度、人生境界的“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新时代对学校各项工作都提出了转型提质的要求。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之基,发展之本,是决定学校改革成败的关键力量,学校所有的改革要求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执行和创造才能落实到位。所以,我校在推进新高考改革过程中,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想方设法加以做实、做好。
2.教师的教育信念。
我们认为,新时代七中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明确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把握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在教育改革中坚持文化自信;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每到新学期开学,我们会对教师进行仪式感教育。老师们要重温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开学誓词”(内容从略),牢记自身职责与使命,并进行庄严承诺。
3.教师的教育智慧。
研训结合,增长才干。学校成立了学校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天津市教科院专家、天津师大教授、天津市教研室教研员组成学校发展专家团队,形成学校发展“智库”,教师身边的“智囊”。开设“潜能大讲堂”,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成立“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经典读书班”,聘请师大教授为班主任,提高青年教师教育理论。
针对“专家型教师”“熟手型教师”“生手型教师”三类型教师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出课例、出教法、出模式,让每位教师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利用课题研学、论坛互学、反思述学等形式,促使教师深入学习,既有一课三议、同课异构等反思型的备课组活动,又有为三种成长阶段的教师量身定制了三种大赛:“示范课”展示大赛、“七中杯”教学技能大赛、“新秀杯”教学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竞赛的高标准促进日常教学的改进与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2017年底,我校8位青年教师参加天津市双优课比赛,4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成绩全市领先。
二、构建潜能课程,促进专业发展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功能的基本保证,是学校品质提升的关键。我们认为,关于课程开发最核心的观念就是,教师即课程,发展教师就是建设课程。教师的使命在于开发、使用、提供课程,最终借助课程来实现教师发展。这就是我们研究课程、课程改革的价值所在。
天津七中通过对课程的领导,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本着全面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突出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我们构建起一套彰显“核心素养、内容多元、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特别是2017年随着本市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校又从新理念、新高考、新课程破题,再次结合学校特色和原有的课程内容,对课程生态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和挖掘,形成了现在的3.0版。
学校秉承“追求卓越 慧育英才”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发展潜能教育”这一学校品牌。所谓发展潜能教育,是指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过程中,激发、唤醒、鼓舞、引领学生的自我探索,促进自我发现,并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促进智慧生成。发展潜能教育的特点就是广博学习中的潜能孕育,自我探索中的深度学习,认知建构中的智慧生成,生命自得中的大成追求。
基于此,学校提出了“潜能化育 慧臻大成”的课程理念,提出了培养“四有”学生的育人目标,即“有理想厚美德,有知识专长技,有智慧善创新,有能力勇担当”。突出了塑造必备品格,练就关键能力,挖掘无限潜能,形成健全人格,开启美好未来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了“全方面、宽领域、差异化、多层次地为学生提供选择,促成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架构了以“慧生课程、慧心课程、慧通课程”为框架的独具特色的慧课程体系。提出以“一体两翼三层四类”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结构,促成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
“一体”指向作为学业基础的国家必修课程,也称“慧生课程”。其关键在于运用,在于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包括学科必修和选修课程。
“两翼”分别指提升性格素养、促进人格成长的“慧心课程”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慧通课程”。分别指向基于生命智慧的身心发展和指向跨学科、跨领域、综合实践的学习。这是基于跨界的智慧,其关键是跨越、综合与融通。包括跨学科课程群和综合实践课程群。
“三层”指的是“慧生、慧心、慧通”三个板块的课程由不同领域构成不同的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均按由低到高三个目标层次设计与实施。
“四类”指课程学习组织方式的四种类别,即班级群学、活动乐学、研究笃学、讲坛兴学。
三、聚焦耘慧课堂,深入精准教学
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职业生命的主阵地、主战场。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就会成为师生享受的过程,课堂也就会成为师生心相通、意相投,以心换心,以心交心,以至心领神会、心旷神怡的精神处所。我们聚焦核心素养,形成了“耘慧”课堂教学模式。以学习实践为核心结构,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思维培育为主,促进智慧的生成。
学而知之,途径有4: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纸质阅读+在线学习,线上交流+线下互动;课内+课外。教师亚结构:任务驱动,导学引路。学生亚结构:博学求知,自学通识。学生要保有好奇心,广泛学习,开阔视野,了解新知,增长见识。
学而思之,在观察、体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维激发是智慧启迪的关键一步。教师亚结构:重点是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好,找准认知冲突点,激活学生思维。学生亚结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中要产生有价值的问题,敢于、善于提问。
学而辩之,真理越越明,道理越讲越清,在沟通与交流中,在思维撞击中,开阔思路,完善思考。教师亚结构:这里的重点是参与对话,恰当点拨,适度讲授,尤其是针对思维方法和思维路径。学生亚结构:重点是学生要学习当众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并且包容、接纳他人的观点。
学而化之,古人早就说过“学而不化,非学也”,学习要融会贯通。教师亚结构:融合视域,联通思域。域,是指一定的范围,每个人的所见与所思都会不同,又都有局限,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力拓展,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亚结构:跨越融通,内化自得。一方面是知识的整合、技能的综合、智慧的融通,另一方面是外物内化于心,将所学化为己有,进行认知结构的建构。
学而行之,实践出真知,知行要统一,在做的过程中深化思维。教师亚结构:拓展场域,思深行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所学。学生亚结构:迁移习练,践行真知。学生要敢于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敢于面对失败,愈挫愈勇;要敢于修正错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018年11月16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走进名校,聚焦课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探索开放日”活动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代表观摩了39节课。下学期,我们将拉开“问道课堂”教师论坛活动的大幕,届时将有14个学科、35名教师就课堂学科思维、核心素养的落实展示其在教学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四、建设智慧校园,争做智慧教师
当今时代,人们更致力于打造智慧校园,做智慧教师,因此要以构建生态型智慧校园为目标,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为核心,逐步构建起支持教师有效教学、高效办公的智慧校园环境,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稳步提升。
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很多变化,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教学。如今,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云平台,实现了选课走班和阅卷系统。如今,正在建设的AI人工智能体验中心、数据分析中心,通过教与学的大数据采集、分析,让七中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成为一种新常态,教师的信息素养明显提高,精准教学、精准帮教已初步实现。
结语:
最后,我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关于“好老师”的论述与大家分享、共勉。他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们将继续努力,培育卓越的教师队伍,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