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孩子送到学校之后,看到老师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各位家长,由于学校暖气改造,今天没有晚饭,请给孩子带些吃的,带来不便请谅解。”
孩子没有晚饭吃?我急忙又开车去学校旁边的超市,碰到好多和我一样的家长都在买面包之类的东西,都提着东西往学校里送。
其实除了这次特殊情况,送试卷、送书、送饭卡的每周都有,这都会在班级群里看到。我们孩子这么需要人照顾,对家长如此依赖,真不忍心让他们以后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但是他们终究要走向社会,独自面对一切,我们怕孩子吃我们吃过的苦,可是当孩子独自面对世界时,他们有能力生存吗?他们有抗压受挫能力吗?
《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说到了这些即刻满足的孩子,遇到问题不能独自解决,受挫能力低下都是我们教育上的问题,这本书指出了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容易陷入的误区,并指导我们如何培养出信心十足、善解人意、具有集体意识的孩子,让他们在成年之后,有责任感,有成就感。
《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作者是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达琳·斯威特兰是一名执业临床心理医生,专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二十余年,是一名儿童心理学家。罗恩·施托尔伯格是执业临床心理医生,亚莱恩国际大学副教授。
《让孩子学会思考》一共十三个章节,主要说到如何避免陷入五种家长陷阱,给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锻炼孩子独立打拼的能力。
一、五种家长陷阱
作者在书中说到家长陷阱,就是指父母抑制不住为孩子排忧解难解救他们的情况。有时我们是在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帮助和引导孩子。
五种家长陷阱分别为:解救陷阱、火速陷阱、压力陷阱、给予陷阱、负罪陷阱。
解救陷阱:父母迫不及待地帮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觉得总会有人替自己解决问题的,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思考并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火速陷阱:迅速满足孩子的要求,加强了他们愿望即刻达成的预期,从而让他们没有耐心,不愿意为任何事情等待,延迟满足能力不强,容易意气用事,轻言放弃。
压力陷阱:家长总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孩子在竞争中收到挫折,他们想方设法地为孩子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不想因为自己做的不到位,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推动孩子往前冲。家长这样做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做的不够好,压力也越来越大,容易自卑。
给予陷阱: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己小时候无法得到的东西,他们觉得孩子只需要负责学习,家长负责满足孩子大部分的物质需求,让他们失去了劳动和自食其力的能力。
负罪陷阱:很多家长不能经常陪孩子,父母常常会因为引起孩子的不高兴而心生愧疚,这种负罪感,让家长质疑自己的决定,从而屈从孩子的要求。
识破这些陷阱,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他们焦躁不安被拒绝都是正常的事情,你的职责就是引导他,放手让孩子自己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
二、给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
对父母来说孩子遇到的问题都是一些简单的问题,自己就帮忙解决了,这既节约了时间,又减少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哭闹和纷争。看似你是个负责的父母,但其实让孩子失去了重要的练习机会。
我们身边很多这样的父母,甚至自己的父母就是这样。五岁的小侄女穿衣服穿鞋子总是特别慢,我的母亲作为孩子的奶奶总是想帮她穿,说是节约时间,小侄女总是哭闹着要自己穿,还说着“老师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小侄女特别独立,可以自己穿衣服、刷牙、洗袜子。
大人在总是竭尽全力保护孩子,这其实是父母剥夺了孩子至关重要的练习机会。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孩子承受自己的行为和选择的结果,只有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他们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才能避免再犯错。
三、锻炼孩子独自打拼的能力
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正常的,但有的家长只关系学习成绩,学习之外的活全包了,类似洗衣服,削水果,剥鸡蛋皮是事都成了家长的事。家长这样做忽略了孩子别的方面的需求,比如生活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能不能融入集体生活的能力。
今天的孩子期待速战速决,坐享其成,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也随之消失,他们没有宝贵的人生阅历,他们没有机会经受各种挑战,无法积累经验,无法解决问题,从而无法建立自信。
其实想想,我们有时帮孩子解决一切问题,都是我们擅自做的决定,没有经过孩子同意,也许孩子不是这样想的,我们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我们的目标难道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有主见、责任心、认真踏实和自立自强的人吗?
孩子终究会离开父母的怀抱走向社会,很多家长为孩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都干涉太多。如果说,孩子是一只小鸟,我们只能负责它在学会飞翔之前的安全,它飞入天空之后的问题都要自己面对并解决了。
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说过:“所有的父母都具有一个伟大的使命。他们是唯一能够和必须拯救自己的孩子的人,因为他们具有在社会中组织起来的力量,并能在共同生活的实践中采取行动。”
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如何行驶做父母的权利,来用心教育我们的孩子?家长能教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读读这本《让孩子学会思考》,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