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
传承有序
见人
见物
见生活
在广西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世居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化遗产绚丽璀璨。
几百年的时间,传承的从来都不是秘密,而是对待手艺的坚持和不满足之心。
今天,我们留住手艺,活态传承非遗,和当代文化、艺术进行充分的结合,接地气并且保持原生态的状态,让沉寂在浮世岁月里的文化瑰宝,再次生辉。
1
桂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正形成记载的桂剧是在乾隆/嘉庆年间,
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今天,除了专业戏台外,
城市里的戏台已消失殆尽,
桂剧人也日渐匮乏匮乏。
三千漓,将阳朔书家堡祠堂戏台,
原样迁移至凤凰广场,
每天五场地方戏剧演出,
重现当年蔚然成风的戏曲文化。
让大家感受到,
转折圆面不方、起叠浑而不显,
音调平而不高,节奏和而不急的方言桂剧
2
彩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唱腔中常用
“哪嗬咿嗬嗨”为衬词的调子戏,就是彩调。
在清代,北方的柳子戏流传到桂北以后,
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
唱词内容多是少数民族的劳动、
爱情、家庭生活
再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
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
让人耳目一新。
凤凰广场上,一年365天,戏曲不间断
老艺术家们不仅坚持着一份工作,
也是恪守着一颗文化传承的心。
3
三江农民画-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
简洁明快的风格
勾画出了侗乡田园大美风光、
栩栩如生的侗家生活、
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民族节庆。
从其构图、色彩、造型、图案、纹样
可以清楚地看出,
农民画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而且更具有时代共性和民族特征。
绘制一幅农民画,让浓郁的色彩治愈你。
4
邱广初团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团扇起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商代。
桂林团扇手工技艺传承,
源于一位荔浦老人的坚守,
他就是邱广初。
在传统团扇艺基础之上,
首创国内圆竹剖丝团扇工艺,
将桂林团扇这一落寞的行业重新发扬光大,
成为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5
玛瑙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是玛瑙的多层多色玉石特质,
可以进行俏色对比手工雕刻,
让成品颜色丰富,相映成画,
立体呈现,精美异常。
在三千漓点睛玛瑙馆中
收藏了多位国家级玉雕大师的作品,
这些作品曾在国家级玉雕大赛“天工奖”,
“百花奖”中获得过奖项。
观赏间,还可能有幸见到,
国内玉白菜做得最好的玉雕师,
在艺术馆进行现场雕刻。
6
益德成闻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始于清康熙四十九年,
经营256年,传承共五代,
随后,益德成闻药在沉寂了近四十年
2005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又恢复了生产,
“肺通百脉,开窍以鼻。”
蕴藏了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历史的文化。
7
古法造纸-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千漓古艺馆的古法造纸
像珍贵的活化石,
携带着古老文化的丰富信息。
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
72道工序,
与《天工开物》所载造纸法完全相同。
纸内含有隐形竹纹,略带淡淡香气。
将山水中植物的灵气与纹理美,
植入这千年文化中,
一幅艺术品即诞生。
8
油纸伞
“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
好的油纸伞,要经得住3000多次聚合散开,
而当中包含的每一道功夫,
都是手艺人靠着双手一点一滴地
削出来、磨出去、涂上去。
而它依仗的是厚重的匠人灵魂,
是做伞的匠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坚守。
后来,文人墨客喜欢在伞上题诗作画,
于是乎,
油纸伞撑起了千百年来中式的古典与诗意。
来三千漓,描摹出桐油味道的山水艺境。
一个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空间,
“非遗”作为整个展览的起点,
手工桂绣、手工壮锦、手工皮具...
以一方空间呈现文化,
用壮锦表达炙热,用桂绣表达含蓄。
更将非遗融入生活当中去,
人情的温度,生活的故事...
刚好是我们想象里生活该有的模样。
除了服饰包包,
还有抱枕、围巾、
桌垫、笔记本、坭兴陶等日常单品,
标志性的民族元素,
赋予单品更多的文化内涵,
让民族元素融入你的生活。
三千漓,
画里小镇的美学生活,
重新定义你的度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