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总是按照教参和网上的资料作为依据来设计教学,但是这学期一开学,忽然发现我教的六年的学生明年的这个时候就要毕业了,那么我给他们留下了什么?今天从别的老师那里听到学生的话:刘老师脾气好!
多年前也听过一句话:“我喜欢上刘老师的课,因为讲的好。”那是一位专业课的小朋友对我的评价。再后来听到一位同事,也是学生家长:“我妞喜欢牛老师、喜欢你。”对于这样的称赞我很欣慰。其实有时不是说太虚伪,喜欢听好话,而是这种称赞对自己的努力是一种肯定。
六年了,我给他们留下了什么?这个问题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还有许多孩子不会画人,还是上课不带工具。我以前明明讲过的,要求过的。后来终于想通了,我为什么要非得按照参考书和别人的思路呢?每个学校、每个地方、每个班、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基础知识没打好,怎么继续高难度的学习。特别是从上半年开始换教材了,对以前的知识虽然有连接,但是对技法的要求更高了,像六年级上册这册书,只要是绘画课,就是速写素描或照片写生,有些作品甚至像大学美术设计专业的手绘设计图。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手工课也是模型建造、编织、泥塑人物。针对这些,为了顺利进行,我只能抽出一两节课做专门练习。比如今天,针对学生不会画人这个问题,我又重新讲了一遍三庭五眼、站七座五、由火柴人到几何形的骨架结构。练习完之后,听见有个学生说:“老师,这是我画人最好的一次”。我很开心学生有这样的感受。难点难那就攻克,如果难以攻克就花时间、精力去努力。我相信这到之后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学生和我们一样需要经常练习巩固。画需要多画才能熟能生巧,以前讲的、去年讲的、甚至前年讲的几乎都忘了,需要重新回顾,不要怕耽误课程进度,要根据学生情况、班级情况做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