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迷失在教养假设里?
——读《教养的迷思》
《教养的迷思》这本书和之前读的《园丁与木匠》一样,也是听了魏老师的讲座后买的。从4月8号读至四月14号。
1
首先了解一下作者朱迪斯·哈里斯。她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作家,1997年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杰出心理学作家的乔治·米勒奖。撰写过多本关于儿童发展的大学教科书畅销科普书籍。一位独立的研究者与演化社会发展心理学等领域深耕多年,见解独到。
《教养的迷思》自出版以来,因其挑战传统认知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与回响。这个观点是什么呢?
看封面,上面有一个副标题: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这个时候就是围绕这个问题来论述的。在第1版的前言部分,作者这样设问: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的确,看到这个结论,估计很多家长都会非常生气。
但是咱们要看到,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社会化问题。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是两个不同的过程,社会化是让儿童更加适应自身的文化,使自己的行为与同性别同伴的行为更加相似的过程,而人格发展正相反,他要么保持,要么扩大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作者认为家长对孩子的人格不会产生持久的影响,也不会对他们走出家门后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这个命题并不是说家长不重要,实际上他们在孩子生命中扮演了其他的角色。
听起来是不是太耸人听闻了?
2
耐心往下读,我相信你会看到,目录前面是卡尔·纪伯伦的一首诗:《致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再过去停留。
读了前面的序言之后再读这首诗,我们会觉得这这首诗真的是传递了作者的部分观点,父母尽量的不要按自己的愿望来管控孩子,管控孩子。其实通过序言我们知道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从对孩子成为社会化的人适应环境的人的影响这方面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影响并不大,影响最大的是同伴环境。在第七章末尾,作者把自己的这一理论命名为“群体社会化理论”。
作者的这一理论,是针对什么而提出的呢?
是教养假设。在第一章里,作者列出了当今时代家教方面的普遍观点:家长为孩子提供了成长的环境,即教养。有很多人认为是决定孩子成长的两大要素是天生(基因)与教养(抚养方式)。但作者认为教养不是环境的同义词。把教养作为环境的同义词,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除了基因之外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作者把它叫做教养假设。教养假设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诸多章节里,作者回顾人类演化史,举出狩猎采集社会和古代近代社会的例子,很多的实验研究结果,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甚至行为主义的观念,论证自己的观点:儿童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同辈群体中完成社会化的,他们的人格是被家庭以外、与同辈在一起的体验塑造的,家庭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没有我们意识的那么大;群体关系导致分化和同化,社会化是由于同化产生的,而人格发展主要依赖分化。
仔细看作者朱迪斯·哈里斯的论证过程,我想它足够说服众多读者,作者强调教养假设的错误,目的是强调环境的重要,尤其是家庭以外的环境(社区、学校)为什么会对孩子有影响,有怎么样的影响。我觉得这里有一个作者没有提到的前提,那就是家庭是比较正常的,父母是能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的。
3
那么,作者的观点对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有什么启发呢?
作为一个母亲,我读这本书想到了“孟母三迁”。孟母真的是半个教育家,她懂得一个好的群体关系对孩子的重要性。三迁背后,就是想给孩子寻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故事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好的环境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是有一群三观正爱学习的小伙伴;孟柯与这些大孩子小孩子在一起玩耍学习,会受到好的影响。所以“孟母三迁”是对本书作者观点的极好诠释。
想起“美国教育微观察”系列丛书作者Diana提到他们去美国一年后搬家,搬入的是亚裔为主要人口的社区,社区成员普遍以中产阶级为主,都很重视教育。这也是一个重视孩子成长环境的例子。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知道孩子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同辈群体中完成的,人格也是在同辈群体中体验和塑造的,那么我们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远离有暴力等不良现象的环境,选择风气良好的环境。
作为一名教师,读这本书之前就有这样一个观点:孩子,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孩子,父母对他的影响,其实已经远远小于同伴对他的影响了。这个观点的产生是基于教学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观察。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有共鸣,同时也在回顾和思考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推动学生的成长。
首先可以利用团体来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前几年教七年级的时候,每一年都组建学习小组,效果不错,现在结合这本书来看,是因为组内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即使是成绩差不想学习的学生,也有了想要好好学习取得进步的愿望。尤其是每天到了饭后辅导和班会课时间,结对子的同学在交流在讲解,班里学习氛围超级浓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进步是很难的。
其次可以利用团体转化后进生。与第一个方面同理。后进生可能是行为习惯差,可能学习习惯差,想想雷夫的“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六阶段班规,克拉克的55条班规,都是在利用团体文化“化”人,尤其是前者,更能发展自律。
最后可以利用组间对照效应让学生团结一致。这本书里作者说,当老师将学生分为阅读能力强和阅读能力一般的两个组时,强的会变得更强,一般的会变得更差,这是组间对照效应在起作用,两个组会逐渐发展出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如果是本班对其他班进行对比呢?本班的同学就会团结起来,表现更优秀。也就是说,树一个假想敌,就会让学生团结起来,内部就不再有什么问题产生。就像作者所说的,一位真正有才华的教师,能阻止班上的学生4分五裂,将全班学生凝练成“我们”——把自己当做学者的“我们”,把自己当做能干勤奋的“我们”。让班上的孩子觉得自己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类别中,“一群正在执行一项艰巨的秘密行动的英勇战士” 即使他们毕业后,这种自我规律还一直在影响着他们。
再引用一段作者的原话:老师有权利和责任,是因为他们可以控制整个群体的孩子,他们可以影响这些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并且他们对孩子影响力是持久的,他们在家庭以外的世界里影响着孩子,在这个世界里孩子将度过自己的一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消极地看到,班内熊孩子多了,班级学习风气就会越来越差,本来老实听话的孩子也会捣乱违纪。背后是什么呢?就是群体的影响。所以教师建设良好班风,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形成良好风气,是开学初就应该重点去做的一件事。当然,如果你把自己当做团队的一员,那么团队中的任何成员都会是你的助手,好助手。
不迷失在教养假设里,父母老师可以做得更好。
也将这本书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