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亚杰发展阶段理论
#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研究人类的认识。包括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因素与结构。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内外因相互作用。
2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真正原因。
分同化和顺应,是一个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即适应的过程,即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结构
1因素
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2结构
#结构主义与结构问题。
(1)图式
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动作在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得到了迁移和概括。
最初来自遗传,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低级的图式通过同化顺应平衡,结构出新图式。
(2)同化和顺应
同化: 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图式里。
顺应: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二者是适应的两种形式,相互对立且彼此联系。同化是数量变化,无改变创新;顺应是质量变化,会调整或创立新图式。
(3)平衡
#既是发展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指 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 两种机能的平衡。
不断平衡的发展过程,就是整个心理发展过程。
#思维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自调性。
整体性: 结构内部的融贯性。
转换性: 结构并不静止,有内在规律的控制。
自调性: 平衡的调节作用。
3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感知运动与外界相互作用。智力进步体现在 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的过渡。
2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出现符号性特点,可以通过言语和表象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但 其思维仍然是直觉性,非逻辑性,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可以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思维的自我中心化。
但 儿童思维活动局限于具体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总体思维特点: 可以提出和检验假设,可监控和内省思维活动。思维有抽象性,可设想诸多内容,可与自身经验无关。
4皮亚杰理论概括:
1心理发展,是内在结构连续地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阶段性。
2各阶段有各自的独特结构,标志着一定年龄特征。阶段可提前或者推迟,但次序不变。
3各阶段出现有一定次序,且有一定的交叉。上个阶段是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但前后两阶段有质的差异。
4同一阶段内,各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平衡。不同方面的表现能力和谐。
#总结
皮亚杰研究集中在儿童的智力发展,理论特色有:
第一,提出一套完整、有辩证思维的理论,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理论。
第二,描述个体出生到青年初期的智力发展路线。
第三,首次 将数理逻辑刻画儿童的思维发展。
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5教学启示
1教学适应学生认知结构。
提供略高于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其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发展已有图式建立新图式。
2保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提供探索机会和社会互动的机会。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
3尊重个体差异。
确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保证教学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匹配。
#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表现 达到该目的。
4理论是活动教学法和认知冲突法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