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两个小时,认认真真地听完王小龙老师关于《教师专业阅读》的第二讲。讲座主要围绕着根本性书籍和知性阅读两个话题开展。
为什么要读根本性书籍?身处海量信息,其实会导致信息的匮乏,需要自身判断力去获取有效信息,提取相关知识,化为己用。这种清晰的判断力只能靠根本书籍的啃读来刻意练习。
什么是根本性书籍?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此外,那些在多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现过的,深刻地影响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气质的书籍,也被称为根本书籍。
怎么读根本性书籍?知性阅读。
什么是知性阅读?类似于传统的精读,但又有所不同。精读侧重于指细读,而即使在泛读中,如果读者能够迅速抓住一本书的核心以及框架并开展对话反思,也属于知性阅读。与知性阅读相对应的是感性阅读,指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的阅读,阅读者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
怎么进行知性阅读?抄录-结构-对话-观照。
什么是啃读?运用知性阅读的方法,阅读根本书籍。
其中,关于我与书籍的关系如何表达,王老师的三问(一问我怎么了?二问书怎么了?三问书怎么影响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练习题里,我选择的是假设里的第三条“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尝试着进行了一次知性阅读,并将阅读过程记录下来作为作业提交,并没有对自己的“根本性书籍”进行反思。听完讲座后,忍不住想要问一问自己。
01我怎么了?
2018是我的至暗时刻。因为一个偶然事件,让我多年的教育信念轰然坍塌,前路漫漫,找不到方向。
一个深夜,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爬起来坐了很久,感觉自己陷入无边的黑暗,完全找不到方向。最后开灯并顺手拿起床头的一本书——《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02书怎么了?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帕克·帕尔默编著的一本图书,由吴国珍老师翻译。作者帕尔默博士一边回顾从事教育工作的三十年,一边写作,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他预感到,我们的社会将愈来愈沉迷于教育的外部价值,他深感到一些无情又愚蠢的方式对教育的冲击。但他没有悲观,鼓起勇气,花费十年时间撰写《教学勇气》,他要寻找一些方法来保护和支持位于真正的教学、学习与生活之核心的心灵旅程。
几年前“爱飞翔”公益项目组织了“勇气更新大会”,吴国珍老师亲自参与现场活动。我当时作为成为学习者团队的学员,和团队一起被邀请现场做分享。为了做好那次分享,我把整本书细细地读了几遍,做好很多勾画与批注,最后联系实际写下了自己的读后感。因为电脑和硬盘坏了,当年留下的那些电子笔记都丢失了。
现场分小组分享时,我在小组做了“如何克服教学中的恐惧”主题发言,用自己与学生的故事,再现了一个老师面对学生的状况百出是如何应对。
其实,我是真正的热爱教育,才踏进教师这个行列。从教二十多年,对教育一直保持着宗教般的迷恋。当年的分享,也是为了应景而做。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并没有受到挑战,对那本书的理解浮于表面。
03书怎么影响我?
那个徘徊在黑暗里的我,冥冥之中却抓到了那本书,随手一翻,就翻到那一句我当年可以张口就来,后来却慢慢忘记的一句话::不管是在黑暗还是在充满阳光的日子里,我们都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在令人气馁,饱受压抑的条件下,我们要自发自觉地想办法求生存,面对再大的困难也坚守课堂。
以前我在充满阳光的日子里,对自己,对孩子,对教育,对生活都是充满热情。而那一段时间,我完全走向了反面,甚至萌生了离开课堂的念头。但是,当我真正面临选择的时候,我犹豫了:我舍不得和小天使们分开。
“令人气馁”“饱受压抑”不正是我的写照吗?“自发自觉想办法”?我有全力以赴地去面对困难吗?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坚守”是做出来的。当年和他人分享时,侃侃而谈,如今我面临困境就退缩?
不,我要“坚守”!一本书,一段曾经遗忘的话,像一束光,照进我的心灵,我又重新活了过来。满血复活!
感谢王老师的分享,让我重新想起那本神奇的书,重新去和书籍对话,让我内心充满光明,淡然又笃定。课程结尾,王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阅读也是。”
是的,阅读是慢的艺术。总有一本书,慢慢读,慢慢品,就渗透到你的血液里,与你的生命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