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学校组织了跳蚤市场活动,雀跃的学生欢呼着涌去操场,受着他们的感染,我也跟着学生雀跃而去。
去到操场,两张课桌拼在一起,班级序号稍加粘贴,便是一个摊位。诺大的操场,零星分布的十八个摊位,加上蜂拥而至的学生,操场上顿时混乱嘈杂。我不禁皱眉。很快,我便从中退出,无序的组织,缺乏规划性,凭着以往对于活动组织的评判,我断定这个活动不成功……
后来看到孩子的周记,他们竟然记述着活动中无尽的快乐:“今天接受了两节数学课的洗礼,当我听到范老师宣布跳蚤市场活动开展的消息时,心花怒放!”“我和好朋友携手同行,逛着一个个摊位,看着那些摊主声嘶力竭地推销商品,滑稽的样子让我忍不住想笑。”“起初我不敢吆喝,连同学问价格都有点不好意思回答,后来终于鼓起勇气吆喝起来,竟然很快卖出去一件物品!”“我们跑去别的摊前悄悄打探他们的情况,还把别的‘顾客’拉到了我们这边,哈哈”……言语间都是满满的欢喜与快乐。
我愕然,惊叹于自己在惯性的思维模式中踽踽独行,局限于活动规划性缺乏,组织不成功的圈子里不能自拔,就此全盘否定了这个有趣的“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其实,从活动带给孩子的影响中,并不能完全否定此次活动,它带给孩子的快乐体验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孩子们在这个活动中尝试着以“商家”与“买家”的角色与人交往,与同伴合作推销商品或者砍价还价,甚而至于很多孩子实践着用英语中学得的价格询问方式相互交流,这不也是此次活动的“亮点”吗?
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我着眼于活动的有序、有效,这是我所谓的规则,也是我的惯性思维,更是我的局促之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所谓的“模式”,已经成了知道自己做事的“准则”,上课、组织活动,按照模式要求,一板一眼,完成即为“成功”,美其名曰都是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来设计,很久没有突破这样的框框了。今天上课内容是《黄河颂》,本来按照进度安排,留10至15分钟感情朗诵即可,让我欣喜又尴尬的是,孩子们的热情被点燃了,纷纷把手举得高高的,要求站起来朗读,给够孩子们展示的机会,我的教学安排一定会被打乱,模式的完整性也不能保证了,看着孩子们被文字点亮的眼睛,我决定,管他的模式强迫症,我今天就让我的孩子们读个痛快吧!于是乎,13个小组,每个组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这首气势非凡的《黄河颂》,一阵接一阵的掌声,点燃了整堂课。我想,在朗读中,他们遇见了内心深处的爱国深情,也开启了对文字的热爱吧!或许,很多年后,很多节有板有眼的模式课他们早已经忘记,可是,这堂气势磅礴的朗读课,仍旧会有回声就在他们的记忆里,一定,因为,那里有他们全力的投入与情感的荡漾。
有时候,跳出惯性思维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别样的体会与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