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一年修炼路
选择年味渐淡时候写年度叙事,其实是没得选择时候的选择。过去的一年,感觉乏善可陈,所以不想写;但是近十年来养成的写年度叙事的习惯开始逼迫心灵,思考写年度叙事的意义,不自觉地在脑海里回放起一年记忆,构思年度叙事框架。那么,打开电脑,开始写吧。
一年又一年,行走于教室和住室之间,感觉自己就像踏上取经之路的唐僧团队中的一员,有时是唐僧,有时是悟空,有时是八戒,有时是沙僧,不管是谁,这一年,一直行走在取经路上。如果从修心的角度解读《西游记》,那么取经之路就是心灵修炼之路;而我,也一样,这一年,我也走在心灵修炼的路上。
现在,就简单盘点一下这一年的修炼之路吧。
一.教室里的修炼路
这一年,上半年是继续任教七年级语文并担任班主任;下半年被学校安排去任教九年级语文,卸去了班主任工作。两个年级的教育教学生活,两种很不相同的生命体验。
上半年教室
班级文化建设
文化,为班级塑魂。
开学初,我们讨论并修订了上学期的班规,用共同制定的制度来约束行为。竞选班干部及各部门负责人,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保证了每个同学都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
班级图书馆建设依然继续,一学期,用我的奖金先后添置了近百本图书,有些孩子也捐赠了自己心爱的图书,有的升入八年级后竟然买了几本新书,在教师节这天捐给班级图书馆。图书借阅工作井然有序,周五借书,周日归还,工作日随意看些杂志。在每个同学阅读一百万字的底线之上,我们每个月都要评选阅读之星。对阅读之星的奖励,有时是红包,有时是书签,有时是新书优先借阅权。我们借助教室外墙的展板展示阅读之星照片,尽管只是用A4纸打印的,但也能激励同学们“摘星”的热情。
语文课程方面,构筑理想课堂,自认为做得比较扎实,孩子们的成绩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晨诵课程,我们诵读《世说新语》,按主题选择几十篇小古文,利用每周的一三五早饭后辅导时间进行诵读,理解文意,分析人物,联系当下。晨诵作业就是复述故事,写出收获,优秀晨诵作业会在下次晨诵前展示出来。《世说新语》持续到6月4号。明显感觉孩子们文言阅读水平的提升,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故事中涉及的人生大小主题。因为晨诵结束时已经临近期末,我们没有整理出晨诵文集,也是一个遗憾。
整本书共读课程和戏剧课程,除了继续上一学期的《西游记》,我们还共读了《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和《小王子》。用一周的语文课,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分角色,逐段,师生或男女生朗读等,我们读完了《骆驼祥子》,并进行主题讨论,感觉在课堂上朗读对七年级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浮光掠影,讨论就没法深入。《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著名的科幻小说,我们跟随主人公游历一番,班里也掀起了科幻作品阅读热潮,于是趁势推荐了本土科幻作家如刘慈欣、郝景芳、王晋康、何夕等人的科幻著作(这个春节档的电影排行榜,前两名都是根据刘慈欣作品改编的)。《小王子》,是一篇忧伤的爱情童话,我们共读之后,就将之改写成剧本,并在6月12日下午演了出来,无论是演员还是道具,这一届的孩子都给了我很多惊喜。
这学期的“口头作文”活动,我们进行了“好书推荐”,参与的同学动手制作了相关PPT,介绍的时候滔滔不绝,真的激起了同学们的阅读欲望,单是《三体》,就有两组同学向大家推荐,班里也涌出了刘慈欣的不少粉丝。
共同生活编织
教室是一个共同体,我们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生命也互相编织在了一起。这个春天,我们共同呵护君子兰,看它开出美丽的花儿;看我从鸡公山带回的金钱菊如何从含苞到怒放;还有祥同学送给教室的石竹一朵接一朵地开放;看羊角吊兰渐渐成“万绿丛中一点红”……呵护和欣赏这些花草,本身也是一种生命课程吧。
每天晚上的班会暮省课,有时是讨论班级存在的问题,有时是谈论社会公共问题,有时是学校布置的主题班会,总之,班会课也是暮省课,希望同学们通过暮省,关注和思考身边和身外,成为有视野有思想有担当的公民。
这学期,一共18周,我也给孩子们写了18封信。每个月一个大的主题,不过总的来说,这学期主要在信里向孩子们介绍榜样人物,解读榜样人物的精神特质。学期结束后,我将这一学年的40封信整理出来,竟然有15万字之多,文字电子稿分享到家长群和学生群里,作为送给大家的礼物吧。
作为班主任,与孩子们接触较多,而班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孩子,于是不知不觉,对孩子们的生活干预有点超出老师工作的范畴,比如为女孩们修剪刘海。孩子们爱心传递的方式,是自发组织义工行动,搜集饮料瓶送给校园里的老奶奶们。
扎根教室,没想过什么回报,但是这一届孩子还是给了我太多的回报。教师节,这些孩子送我一大堆礼物,最令我感动的,是孩子们在我住室为我唱起《新教育的种子》,这是我们的班歌啊。当我看到他们认真的脸,听到他们的歌声,泪目了。
下半年教室
语文课的尴尬
下半年教学工作,总的感觉是有点尴尬。
暑假开学后,顺应学校安排,告别上一届孩子,任教九年级语文,不再担任班主任工作。说实话开始很不习惯,因为与学生接触太少了,很长时间还没有全都叫上名字。上课时面对他们期待的眼神,我却无法自然喊出名字,尴尬。
工作也并没有变得轻松起来,因为教材换成了部编本,我需要重新备课。于是很多课余时间,我都是打开电脑,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备课,然后共享给同事,一个学期下来,备了47篇课文。加上为晋级,也备出了八年级上下册的课文,共近150篇,都是自己独立用框架备出来的,共享给了八九年级的语文老师们。后来学校倡导五加一模式,又尴尬了。
教学九年级,压力在于,学生阅读时间更少了,晨诵、共读、戏剧课程,虽然也开展,却是“举步维艰”,真的是举步维艰。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中考这个紧箍,已经越来越紧,考试频繁。课业负担明显加重很多,比如一个学期要学习两册教材,年前结束新课学习。尤其尴尬的是,期中考试后要学习九年级下册教材,但是新教材下学期才能到呢,于是学生买《教材全解》,上课就用它,书里的确讲解细致,但也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真是尴尬。
语文生活
不管怎么说,对我这个推崇阅读的老师来说,语文课课程不仅仅是构筑理想课堂,它应该更丰厚。
晨诵课程。首先开启的是艾青诗歌诵读,因为新教材课后名著推荐中有《艾青诗选》,与其让孩子们自己读,不如一起读诗啊。于是按照创作年代顺序,选了艾青的14首诗歌,诵读后让孩子们仿写,让孩子们过了一个多月的诗歌创作瘾。期中考试后,开启苏轼晨诵课程,选择苏轼的十几篇诗词文进行诵读,借助这些诗词文走进这位大家的生命生活,不过诵读没有结束,下学期继续。
整本书共读课程和戏剧。我们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共读《水浒传》,走进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杨志、李逵等,讨论梁山的大事件和梁山结局,后面的三女将、吴用、卢俊义、朱仝等,只能花很少的时间了。每周的周记,记录共读收获,就是对人物形象再分析。之后,我们共读《威尼斯商人》,并且在元旦前缩写剧本,排练成话剧,在班级元旦晚会上演出,虽然有些台词不熟的尴尬,但也算是很难得的穿越课程的经历了。
虽然不再做班主任,但书信这一心灵沟通平台依然沿用着。这学期,一共写了22封信,九月谈理想,十月聊学习,十一月说阅读,十二月讲人格发展,一月借助《威尼斯商人》谈论选择、偏见、异化和谣言等话题。因为这些信都是在周末在家写的,写完后发到班级群里,有些同学顾不上看,我们就用补课时间或周日晚自习阅读,读的时候不免又阐发一番,但我心里却不知道能对多少孩子产生影响。
这个寒假,和孩子们计划好,我们共读《西游记》,因为大家都知道面对中考,《西游记》是避不开的名著,每一年的名著考题都会涉及《西游记》或《水浒传》,如果让同学们自己读,必然是浮光掠影不能深入细致。所以这个寒假我们在群里发布导读题,每两天共读一次。截止到现在,已经进行了7次共读。
下半年教学九年级,总的感觉有点尴尬。在功利的应试与注重素养方面,我明显偏重后者,总觉得下学期再抓应试也不晚,但很多人可能不这么想;我一心推动阅读,在中考压力面前,却是推力有多大阻力就有多大;这一届孩子呢,感觉比之前教的那几届学习任务更重,更不喜欢纸质阅读,也许他们利用手机上网浏览信息更多了,但不代表他们阅读理解水平也提高了。
这学期,有时感觉自己就像在沙漠里妄图种出一片绿洲的人,有时觉得自己就是把小鱼扔回大海的那个孩子,有时感觉又像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时时失望,但总没有绝望;竭力与现实平衡,但不会妥协。常常去反思,总会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我注重思考与理解,而学生是习惯于接受明确具体任务习惯被强化的,于是语文课就佛系了;我太主动太热切强调阅读,而阅读又不是立竿见影的活儿,学生学习任务重作业多,阅读的动力就不足。
二.业余时间之自我修炼之路
学习
对我来说,学习永远在路上。身边很多人不明白我为什么还坚持网师学习文本解读课程,每天要读书;其实我也不明白很多人为什么不去学习不去读书。
这一年,跟随讲师“啃”了一遍《红楼梦》。之前也经常自认为是一个红迷了,但写作业时的吃力让我觉得解读并非易事,讲师的解读深度是我力不能及的,看到自己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希望明年暑假能带两三个孩子一起再读一遍。
这一年,也跟随讲师去啃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啃读《布鲁纳教育文化观》。感觉前者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容易理解,作业得了良好,很是高兴了几天。而布鲁纳的表述太艰涩难懂。尤其是秋季课程,明显跟得力不从心,直到这个寒假,才又一次啃了一遍书,温习了授课记录,开学前要构思完成作业。
对这一年我的网师学习,感觉自己投入精力没有以前多了,也许是没有能平衡好工作与学习的砝码,在教室里沉潜,在学习上的沉潜就没有足够的深度,甚至感觉很肤浅,惭愧。
自己散漫阅读的书,感触最深的是《南渡北归》。当时刚看过《无问西东》这部电影,对西南联大师生很是好奇和景仰,于是花了两个月时间来读这本书(实际上是三本),感觉真的很震撼。作者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记录了从五四之后新中国解放前,在那段波澜壮阔实则多灾多难的岁月里,众多知名知识分子们的活动与成就,尤其是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们。当然有主观评价,让人感觉那些人不是高大全形象,而是有性情的丰富的立体的人,比如胡适,比如梅贻琦。不知为什么,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考古专家李济,也许是因为他的田野研究精神,他为热爱的工作奋不顾身,沉醉其中,而我的生命也会有这样的可能性吧。
印象深刻的,还有傅东缨老师的《极目新教育》,作者作为当代教育家,以其深厚的教育理论根基,用深沉的教育眼光,对新教育用尽目力的观与思与歌。很荣幸作为新教育的追随者,被傅老写进了这本书里。是的,无论是当初那个在火车上读完《新教育》兴奋难眠的自己,那个在年会上立誓要让新教育在家乡开出一朵花来的自己,还是现在继续默默践行新教育的自己,沉浸阅读沉浸课程的自己,对新教育的笃信始终未变。虽然到现在还只是杨绛笔下老王那样的“单干户”,却没有老王那种“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新教育,一年又一年,我的教室始终有光;就如同泰戈尔笔下的萤火虫,宇宙间一切散发理想光芒的人啊,都是我的亲人!
暑假期间集中阅读的书有桃夭老师的两本书:《小种子教室的童话剧之旅》,《种下一间教室》,感觉桃夭老师就是我的镜像;也读了《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联系杜威的思维理论,感觉美国的历史课真的在有效践行杜威理论,注重思维能力训练。读这本书后的读书笔记记了三千多字,而且推荐给自己孩子看。
此外阅读了这些书:《非暴力沟通》,《这样教,儿女轻松上哈佛》,《怎样阅读一本书》,《刻意练习》《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万万没想到》等。有些书不在手边,都记不起书名了,也没有写读书笔记,阅读所得就更少了。
三.其他琐碎
2018年,值得一记的琐事还有一些,比如加入县最美教师宣讲团,多次对老师们介绍班级故事;参加市县级演讲比赛,讲述阅读推广;去师院作报告,给特岗和招教的新教师们做讲座等。
就这样,不知不觉,身边汇聚了一些爱读书的教师。2018年十二月,在代修鹏老师的支持下,和小敏老师和张鹏老师一起组建了河南教师读书会(周口)微信群。2019年,计划开展线上的读书交流活动,分享各自好书,共享读书之乐。
2018年秋冬,也幸运地参与了职称评选,顺利通过。为准备试讲答辩,本来没有教过八年级部编本教材,在一个月时间内用教学框架认真备完了两册教材,自己觉得真是蛮拼的。七八九三个级段的教案全部共享给了同事们,希望能收到同事们的真实反馈意见。我想,哪怕同事们只是将预习作业拿出来指导学生预习,也是能提高学生独立预习水平的,发展学生思维的。
2018年春末,在王校长的鼓励下,组织几次了校内的教师读书会读书活动。没有筹到其他共读书,我的书倒是人手一本,于是就读这本书吧。读自己的书,我自己很不好意思,于是让老师们课下自读,一起共读的时候希望大家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现在想来这种思路错了,我们可以采取朗读重点内容+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形式,让大家真正从阅读中有收获,从在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中生发感悟,而不是流于空谈。
尼采说:不要试图改变任何人。我想,面对成人,最有影响的不是教导,而是自己发出光和热使其看到就足够了。毕竟,成长,无人代替。每个人都走在取经路上,可能每个人心中的真经概念是不一样的。但真正的经,还是靠自己取来的,是过程赐予的无字真经。
四.2019,修炼,在路上
当然,总有一些事是无法写出来的,那是关于无奈与懊悔,徘徊和忧伤,自卑与怯懦的,总之,白天鹅可以飞得很高,但我还没有成为它。
我想,2019年,我依然在修炼的路上。我希望自己——
能与这群九年级孩子一起,享受中考前的备考,提升他们的应试能力;希望能影响每个孩子都能在现在和以后持续深广阅读。
继续跟随网师,啃读教育经典和文学经典。前半年,跟随网师讲师,解读《三国演义》,继续啃《民主主义与教育》。
日常生活中,能随意散漫地和孩子一起读一些名家散文,品读优美诗词;能和一群喜欢读书的人,分享探索发现之乐。
我深知自己的不完美,缺陷和优点一样多一样大,但我愿意继续修炼自己,不是修炼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完美的人,而是修炼唐僧式的信念坚定,拔除悟空式的狂妄与虚荣,戒掉八戒般的贪婪,警惕沙僧式的消极。
2019的农历新年也过去了,就这么简单盘点一下,然后继续走在修炼的路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