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郭芙蓉《武林外传》
时值盛夏,烈日下的万物都显得有些躁动。
这其中谁的脾气最为不好?是鱿鱼吗,火爆鱿鱼。
或许拔得头筹的还是应该当属人类吧。
小至互怼、手撕、讥讽、嘲弄、争吵、辱骂、推搡、打架,大到暴乱、战争...人们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发泄脾气的方式与手法。
本文不短,但耐心阅读或许
可收获好心情一份:)
Ⅰ
· “再完美的冷嘲热讽也意味着思想乏力。”
人人都希望自己掌握着真理,就算明明知道自己是凡人一叶,也可以在心里按照自己的希冀和风格造化出一个神像,来参拜供奉,参的多了有时候就会出现幻觉,认为自己就是神的化身,自己一以贯之所坚持信奉的观念,就是圣旨。
可正因为人人都这么想,矛盾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人们又总爱以一种自以为参透、带着绝对总结归类性的语言,去评说一种事物或者一个人。这其实代表着一种狭隘性,代表着他以为自己所以为的就是所谓真相和事实。
且他们的语气都带着一种就是这样,就是我说的这样,一定就是那样的口吻,自信而又轻浮的不行。他们还觉得自己特有理,爱说对不对?通常都是不那么对的。
人类偏爱自以为是的愚昧属性,摆出的往往是一副不容置疑的态度。你的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散发出腐臭的气味,你知道吗?你的咄咄逼人你的不屑一顾,都透露着和灵魂之旅千丈远的距离。
放眼望向四周,你会发现,人都觉得自己没错,还总站在制高点去评判别人的好恶对错,好似自己是圣人一个,自信优越感爆棚,其实不过是妄自揣测。但却偏偏喜好凭自己的主意强行臆断别人,还一副笑看风云的姿态。
Ⅱ
· 三毛说:“从容不迫的举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态度,更能令人心折。”
一场辩论赛,双方辩手试图用言语上的气势压制对手,接着用反方的论点漏洞来驳倒对方,总之要的结果就是我方最终KO。
但往往给定的辩题都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它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就看从哪个观点来解读,更加新颖有说服力。
好的辩论能让人发散思维开拓思路,而失败的辩论,只能沦为一场斗鸡式的骂战。
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争辩与对抗。用语言和情绪伤人,是我们人类最拿手的看家本领。
有句话是说:“缺爱的人喜欢说狠话。”
有没有发现时不时我们总能看到这种现象,有的人总是喜欢劈头盖脸凶神恶煞的大声指责教训别人,用语气把氛围搞僵、搞臭,让听的人很难平心静气听他说,他总是责骂却不提一点建设性意见。
他指点江山高谈阔论语调激昂,恨不能挥斥方遒点兵点将,还不断的戳你的点,暴戾谩骂诋毁讥讽无所不用其极。他并不打算以理服人,只想用淫威威慑你,让你顺从。
《毒型人格》里说:“他们常常以真理的主人自居,用尽手段把你的自尊和价值降到零,这样他的形象和能力就可以提升,只有在你变得卑微时,才能让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唯有让别人变得微不足道或名誉扫地,这些人才能壮大自己的声势,否则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出类拔萃。”
他们可以是上司、可以是教练、可以是长辈家长,可以是他自认相较你而言,是位高权重可以对你颐指气使的任何一个身份的人。他们狂妄、自觉高人一等,且带着一副甭问为什么,说你就受着,叫你干嘛就照做的霸道强硬态度。
有些身处老师、领导、前辈这些身份的人,包括所有给你指派事情或者与你共事的人,难道不能通过好好说话来处理事情,就非得靠语气严厉言辞激烈、附加撇嘴瞪人这种低劣的手段来做事做人,借此树立威信?
显得自己多么聪明,别人多么不成事。生怕自己说话温柔了就被别人压制住就管不住别人了是吗。
严师出高徒,说的是对事情要求严格标准高,可没说你的态度必须恶劣严厉啊。
本来人生就这么些年月,还要平添一些不愉快的情绪,何苦呢。人没有了思想再没有了素质,和牲畜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这样的人压根儿就没想要帮助对方,其意在拎出来过嘴瘾。爱说别人笨的出奇,仿佛自己说出这话就显得多聪明。事实上恰恰相反,是“笨”搞坏了事情,还是自己怒不可遏的脾气搞坏了情绪?
就算别人脑子不是太灵光,你可不可以慢慢说好好说?谁都有不懂被教的时候,想想那时候别人骂你蠢,你是什么心情?因为别人笨而生气而大发雷霆,到底是谁笨?是别人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呢。
总爱说谁谁真令人生气,其实因为别人生气,那都是借口,实际上是自己内心没有调整好,投射到别人身上,才会看别人不顺眼,觉得使自己心烦。
真正平和的人根本不会动不动就生气,更不会只会怪别人。和谐相处需要包容别人和克制自己,遇到相同的情况,有的人完全不至于动怒,而气性大的那个人总是要生一把气的。
因为这样的人不懂宽容,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习惯了要骂就骂张口就来,还以为是什么性格直爽。
烦请换位思考下,你应该知道被你骂的人本来做这件事就是新手容易慌,被一吵只能更加不会了,而被别人贬低的滋味是怎样,相信你一定知道,那为什么还要对别人也这样?
不要把别人犯错化为自己内心报复的机会。天天抱着挑刺挑毛病的眼光看人,难怪天天摆臭脸不开心,要知道,没有谁能让你不开心,除了你自己。
而你可能要说你生性就是这样很难改,其实还是你不想改,自己没有真正意识到。如果不愿改也成,那就还是以后经常三天两头的争吵和生气,到哪儿换谁你都好不了。
要记住,如果一件事情已经很糟了,你发脾气嗷嗷乱叫也只能让事情更糟,其他一点帮助都没有,还不如不要发火平静一点,不是说忍着憋着,而是从根儿上就不生气。
而当你脾气变好,就不用再问别人自己美不美了,肯定美。
每一天我们都在与情绪作斗争,克制消化不了它的终其一生为奴为婢,隔三差五就火气冲天;而懂得把握转化的,则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那些争吵——无论琐碎的还是激烈的,似乎都突如其来,缺乏指向且目的不明,那背后的是一种莫名的愤怒,这种对抗更多的是指向自我,指向内部的,只不过,处于其中的人都无法理解这一切,最终演变成了一种指向他人,指向外部的冲突,换句话讲,那些争吵不过都是自己和自己撕扯的变形与外展,是我们拔节生长中的左冲右突。”
Ⅲ
· “人总是因为自己的局限,而不能理解局限以外的事物。”
缺乏想象力则易形成愚昧无知,观点禁锢造成人们根本不能接受,除固化的自己以外的其他想法。
“中国人有一颗“只要你和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你需要教导”的温暖爱心和“不管自己多么平庸,都要去影响、教导别人”的责任感。”
”我可以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可以和我不一样。知道这点,强人所难、好管闲事就会消失,世界将比现在美好五倍。”
但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早就对此做了解法。老子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简单说就是真的有「德」的人是不会老是告诉你,或者反复强调跟你说什么才是对的,不会非得让你去按着他的理解去做的,是不存在于形式化、物化、观念化的,所谓不刻意是为上德,「无」即「有」。
下德却时时刻刻不忘告诫你劝勉你,要你吃透他的理念,按他以为的路子来,就算是他读了很多理论有很多所谓道理,但其实一旦这样做反而是无德,因为不是那个德在引他走,而是他自己的好恶以及想控制统一别人的人心,驱使他那么做。
上德不仅不觉得那是德,也不会去制定一些章程、硬性指标规矩条件,不会以人为的模式去掌控万物,不遵从某个人或哪个体系的意志,也即没有独断专权,完完全全的顺其自然;下德会去想要干涉修改制定出他认为的真理,这样之后也就有了因循守旧。
所谓「为道日损」,是要逐渐消除自己的主观见解,以及日常所得的所谓经验,减少因为局限性和偏见所产生的谬误。
试想一下逢年过节拉着你跟你讲道理的三姑六婆七婶八叔,可能是出自好心,想要用他自己理解的观点体系去劝导你,但其实不一定客观,这其中的偏差是他自己无法逾越的,他以权威的口气去告诉你什么是对,应该怎样,这种行为本身是很可笑的,这就是在否定事物的多样性,这个是人性,不是天道。
的确,我们更容易去排斥异己,而非包罗万象,无非求同存异,却很难身体力行。
往往我们都觉得自视甚高,其实是相去甚远。粉圈里这种现象最严重,都觉得自家的偶像最好,除此之外皆是侏儒,小我意识太重。为什么粉丝爱撕,往往越是见识短的人越爱干架,一思想短路情绪上冲就要跟别人掐。
往往标榜某种主义、教派的,其本质上都是狭隘的,而上帝也是人类思维中的他本人意象,社会上到处都存在着这种带有偏差的自我认知所投射的现象。
我们会指责,我们却不会帮助,我们会仇恨,我们却不会饶恕,我们会抱怨,我们却不会宽容,我们会认知,我们却不会理解,我们会感恩,我们却不会给予,我们会失望,我们却不会舍得,我们会梦想,我们却不会行动。每个人需要的不是认同而是理解。
“求同存异”简短的四个字其实包含了大千世界,我们生而不同,如何友好共处,一直以来都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难题。
和平平等谦和善良永远是益于人的,剥削屠杀、视自己为敌意世界中的孤立碎片,虚荣阴毒唯我独尊只能残害人的心灵。
“说到底文青的污名化,只是我们连各人有各人的选择这一常识都没学会接受。”
消除更多的对立面,和蛮横的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正见的愚昧思想,能有效减少称王称霸、种族歧视、看不起、高低贵贱、优越感等一些思维误区。
而更加开放多元美好的地方,大概就是没有人强迫你去接受他们的价值观,从而同化你。
“避免自我观点的神圣化,对生态多样性的尊重,才是真正的文明行为,您说呢?”
Ⅳ
· “低级的感情,只能沦为情绪和脾气。”
《家,N次方》里说:“所有敌对的开始就是一切悲剧的开始,不论任何事情,你在必须面对的时候所选择的态度,其实就已经决定了整件事情的走向和结局。包容和接纳就会是祥和和喜剧,挑剔和敌对就一定是争吵和悲剧。”
其实很多事情,以无为应对有为,根本不需要发脾气。能做到雅量处事,欢喜待人的人算是种人格强大吧。
有人指出“脾气暴躁,从心理动力里来看,是我们潜意识里在感受到危险的可能的时候,所作出的应激抗争反应。
如果一个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安全感,对人充满了不信任,他随时都在无意识的做着应激准备,身体是硬的,紧绷的,容易体验到焦虑,经常性心跳加速、心慌等。
他无法跟人建立亲密、深度关系,他要随时准备着反抗。因此当他体验到危险的可能性的时候,他就要自动化应对,开始跟你打仗:调动全身心能量,启动应激机制,努力发出声音,使尽浑身力气一股脑地打败你,想要呵退敌人。
这就是脾气暴躁。他太害怕被伤害了,而且感觉随时在被伤害。但是这种状况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和自制力,是可以改变和防止的,如果属于病症反应的脾气急躁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
发脾气,本质上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发脾气,不会更好的解决问题,有时还会把矛盾激化。脾气暴躁只是种自我惩罚。
V
· “我们一个个,生而孤独,请不要再对,彼此狠毒。”
人们潜意识里会觉得烦躁可以消除当前你不喜欢的这种情境,遇事通常第一反应都是愤怒,因为这是最省事不需要经过大脑的。
人们钟爱为自己树立假想敌、对立面,其实我们是有选择的,只不过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更容易倾向于已经固有的情感体验。
“我们的愤怒是在掩盖自身的无能,我们的厌恶是在娇饰自身的不完整。”
如果我们发脾气,对一件事情感到生气,那一定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如果控制都控制不了,则更加说明。每一次动怒都是检查自己的机会,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与自己和谐相处。
当我们对某个人产生讨厌情绪的时候,眼睛是向外看的,聚焦的点完全是在自己的负面思维上,这时候向内认知的门是阻断的,我们看不见自己所表现出的厌恶感的样子有多丑陋,其实已经远远胜过那个你厌恶的对象的形态了。
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不能决定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对别人的看法才会。
傲慢乃无知的装饰品。“而当一个人,选择把另外一部分人放在劣势的一边,他的骄傲就必然会妨碍到对立面的骄傲,这种骄傲,势必变成令人难以忍受的傲慢。”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人们喜欢讲道德谈素质,可是这些应该是向内约束自己的一种修养,而不是摆在嘴边要求别人的一种口号。
Ⅵ
· “觉知不会否认痛苦,但会超越它转化它。”
《当下的力量》里说“如果你愤怒,请感知你的愤怒,无论是什么,承认那一刻的事实,掌握那一份觉知,感受自己的情绪。
批判不是将某人的本质与他的无意识行为混淆起来,就是将你自己的无意识投射在别人身上,并错误的认为这就是他们的本来面目。
学会在不责备对方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受,学会用一种开放的、非防御性的方式倾听别人说话。责备、防御、攻击——所有用来加强或保护小我或满足小我需求的方式,在此将会变得多余。
小我需要问题、冲突和“敌人”来强化它身份赖以生存的孤立感,让你产生恐惧、愤怒、防御、批判、抑郁。
当你被自己痛苦之身所控制时,一种无意义的情感暴力、野蛮攻击就开始了。然而每一个挑战中都隐含着一个拯救机会。
从痛苦中汲取身份认同,就无法从痛苦中解放出来。执着于愤恨,小我越强,离真正本质越远。
主体和客体这种由思维创造的二元性,是你生活中所有问题和冲突的根源,用严厉不断喂养的自己显得很狰狞。如果你宽恕每一刻,就不会去积累需要在未来宽恕的怨恨了。
开心并不取决于别人是否认同你,争论是对自我意识的绝对认同,对自我主体的固化认知。
如果一个人,能与无形式和无时间的内在生命有所联结,就可以站在宁静的地方,观察并接受变化。
如果人们都开悟了,并不再通过事物来寻求他们的身份,整个广告业和消费社会就会瓦解。
消极心态往往呈现出来的是完全抗拒,病态的对自己的某种消极心态模式产生身份认同,是一种心理污染。
而不开心的花朵、有压力的橡树你可曾看到过?”
Ⅶ
· “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有段话是说:“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恭敬其实是在庄严你自己。”“当你完全的温柔,没有傲慢,没有侵略,你将看见这个宇宙的光芒。”
尊重即即使不认同、不够智力理解别人的意见,也够智慧去包容。不以一副站在决胜制高点的角度去心想气煞我也,这人真是有毛病或者怎样,因为又怎知自己就一定是对呢,只不过自己的认知是符合自己的思维习惯、态度而已。
近来每每在与人沟通出现问题时,常回想自己有无过错,而不要一味怪到别人头上。要把错误归结为自身其实很难,但是我觉得与把错都归结为人家的那种想法,已经不在一个纬度上了。
因为和人生气、争论是根本争不完的,没有尽头。这个人走了还会有下一个,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总揣着自己的一本概念去接触,只能屡屡碰壁、摩擦。切莫掉进“以己为是,以他为非,永远沉溺于彼此长短的争夺上。”
希望人们在交流之前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明明要沟通的是事情,但是太多人在交谈过程中,说着说着就把潜藏已久的情绪带出,跟着就引发口角了。
先莫说知音难觅,其实连一个能好好说话、交流的人都很难寻得。很多次觉得与人打交道,实在是有太多障碍,心境不能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大鸿沟。
一直都很向往隐居,有时候觉得是患有社交恐惧症,其实想来,是对于无法精准传达出自己的意思,也接收不了他人的反馈,而引起的争端,本能的产生逃避。
人们在这个世界应当学会“爱”、学会表达,可是日常所见的,多是各种一言不合就互撕,小到恶言相对怒摔锅碗瓢盆,大到国家之间挑起的战争、动乱。
再好的军事家、心理学家也不一定能阐述、解决的了这个问题,或许只有在文学那里,用巧妙的隐晦的语言,来描摹出这众生世相。
婚姻的问题、工作的问题、国家与国家、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实际上都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问题。
有很多工具书教我们如何与人对话,但没有一本是能直达人心灵的秘境,去揭开这个深层的神秘面纱。
有人说微笑是化解矛盾的利器,可是太多人根本就不愿意微笑,内心充斥着乖戾的旧疾,又怎能笑的出。
吵架的人都是内心早把自己当成一本《圣经》,所有不按着自己来的想法当然有错,嘴上说着讲理,其实中心思想还是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如果抛开是非争辩,对别人有着足够的尊重,就算他说的是错,我们也能微微一笑云淡风轻,而不至于火急火燎、气急败坏,争论不休。
像那句歌词“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能够放下自以为「是」的想法,转而在更大的格局上去做到包容他人,其获得的快乐,远比你吵赢了谁得到的快感,而美好的多。
真实并不能当作暴躁的借口,假借“直率”的名义去数落呵斥别人,这种直率未免太凶残了一点。
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是不能进,是不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旦能有这种胸襟,不仅周围人得益,最受惠的还是自己。
如果你能在处理小事上做到不以自己为中心,那你就做到了“小不争”。心灵宽广者无所不容,紫薇也说,一个人最大的美德是「饶恕」。
Ⅷ
· 更多的人是听情绪话事。
与不友善的人打交道太累了,实在是太累了。
当听到别人的贬损,想要做到内心无动于衷特别难,我们知道有些时候自己做的并不完美不够好,而他人看到了这些是丝毫不会包容的,为了发泄他的不良情绪,可以尽情恶意的把你踩到一文不值。
很多时候不一定你真的有多么可恶和不可饶恕,而是对你施行“言语暴力”的人他的负面情绪太多了,他的排解通道很闭塞,所以一旦出现一点不合他意的东西,他就极尽所能的去羞辱别人,妄图排遣自己无处散发的心绪。
身边的人就像一面镜子,关键不在于他做了怎样的事,而是你对他做的事给到的态度,反映你是怎样的人。
容易急,说明自身没有很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完全被外界带着走,主观上缺乏主导性。那个当下是烦躁、气恼、厌恶的,往往事后想想很不应该,既没有必要,也不是自己真正想发生的心情。
还有一种是事情一旦和自己事先想的不一样,就造成一种一触即发全盘打乱的失控局面,也是因为自己偏执不懂变通吧,明明有可以更好的解决方法,却急于先发脾气。
是啊,发火不用动脑子,很省力但是太愚蠢。让自己的情绪被牵着走,不稍加控制可是很不好滴哟。难道自己就那么容易被打乱。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责。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
卑劣的教育者才会用打骂的手段,迫使孩子认错和听话,因为这是最便捷最容易想到的不是办法的办法,而也只有无能的成年人才会使用暴力来管教小孩子,因为除此之外他根本不懂别的方法。
脾气臭说话难听的人,大多年少时候经常被这样对待,于是怀着怨恨用同样甚至更恶劣的方式再去对待别人,这岂不是成了死循环,就像个情绪垃圾一样,让大家都互相传染下去了吗。
“只有具有了宽广的胸怀,才能够真正地忍耐。因为,这个时候不会觉得忍耐是一种痛苦,而是觉得忍耐是一种坚持到底,也是一种自我修炼。”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话是学问也是利器,多鼓励别人并不是虚伪和作假,直接中伤他人也不代表你真性情,许多原生家庭的家长不明白这一点,给孩子带来的恶劣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希望每个停留在童年里曾受伤害的自己,都能够逐渐放下、消解曾经的不安,我们长大了,不再是四顾茫然面对问题不知所措的孩童。也希望日后的孩子,不会再因为那些成人们无知错乱的情绪而受到伤害。
Ⅸ
· “对敌人的真正复仇之道是,勿让自己与其类似。”
有的人讲话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们讲话时的主张性有多强,要表达自己的意念有多烈,多么的急不可耐,话都是说给别人听的,说罢觉得气息通畅,尽管让别人特别的想抓狂。他们只想让别人听从于自己,想管控眼下的这寸土地,恨不得别人的呼吸都要经您手调节。
对自己的意见很坚持也很得意,就想一吐为快,多加干预,优越感爆棚。他们的交谈不是交流,也并不真的想获取或者是理解别人的想法,还是用自己的那套逻辑去应对全部事态。
多微小的一亩三分地,也想要称霸,劣根性够够的。其实有时我也会这样,用情绪代替了观念,但每次之后都会觉得那副模样特chun。
慢慢的也发觉人们在排斥、恶心、抗拒、反感某件事某种状况、举动的时候,因而生出的愤怒、狰狞、生气,都还带着一丝丝的侥幸,你知道我的意思吗?
人性的弱点与狡黠简直是共存的,就像有人喜欢扮柔弱而换取同情心,有人喜欢用生气来得到一种释放发泄,从而来彰显自我!好像生气了就能把情绪推得一干二净了,是别人、是这种情况致使我不开心发怒的。
“我”是受害者,“我”是对的,所以“我”做出的任何无良反应都是可以饶恕的。而且“我”好棒啊,你看他们总是错的总是愚不可及的,“我”只好一次又一次的用生气去应对。
其实发脾气的“我”才是最愚的那个人。不管是何境况都能够泰然自若的人,我不知道存不存在,反正电视剧里见过,但“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种心态实在是我所敬重的。
“暴则神忧而气扰,娇则真离而气浮,贼则心恨而气促。人在江湖,应该多装些正气,少装些恩怨,不然你就会鼠目寸光,永远也成不了大气候。”
有的人喜欢帮助别人来增加愉悦感,有的人却以欺压别人来获得满足感。恐怕那些总是粗鄙待人的人,是因为也总是被这样对待吧。
你表现的即是你所为即是你所是何,而非你施予的对象所承受什么。
比如电梯里,你霸道的站位挤塞别人再外加翻个白眼,显得自己很牛是么,和人家谦恭的往后让与人方便,你觉得这中间的差距是多少钞票能弥补的?
福楼拜说:“和白痴生气是冒着使我们自己也会变成白痴的危险。”
有道是:“人和狗斗怎么都不值啊,赢了,落一个比狗还凶,输了,连狗都不如,平了,也是和狗一样。有意义吗。”
像狗一样的咆哮真的很不好,嘶吼辱骂贬损,极尽所能的人身攻击,难道这样会显得你更有尊严一点吗?
X
· “干饼一张而平安共食,胜过满屋佳肴而互相争吵。”
一个善良的懒人,远远胜过一个精明但刻薄的小人。笨并不可恶,不善良、喜欢恶毒攻击别人的人才可憎。
贫穷、没那么聪明、不具备所谓有能力的人,并不可耻;势利、动不动就瞧不起别人、说别人笨蛋窝囊的人才不堪。
无知者狂妄,践踏别人心头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恰恰说明了你的愚蠢,这些人可能不在乎自己浅薄,因为他们就是浅薄的最佳代言人。
一个人可以没有任何物质条件,就算他衣衫褴褛,只要他善良,没有埋汰别人的欲望,他就还是一个合格值得人尊敬的人。
如果一个人,就算他买到一切商品的最新款,整天穿金戴银高朋满座,可是他对人文没有一点关怀,唯利是图,就算打扮的再高级也只是一个低等生物。
那些只艳羡有着高学历高智商高存款的“成功人士”的人,请可劲儿的羡慕去,就把你一生都耗在攀比和物质熔炉里,直到油尽灯枯。爱撕爱当键盘侠的也如是,只不过把物质占有欲,换成了妄图精神爽利的精神绑架。
有的人乐于囹圄于一种循环体质、人事纠葛内,是因为其做人想法处事态度趋于囫囵,不肯稍加分析想深一层。但往往喜欢耍心眼,争功绩,不说扬名立万,总想富甲一方。
常常评判别人,很少自省。喜欢争夺、比较,爱好积累财富,不知在消耗命理,喜欢彰显自我,挑剔别人,平日最爱看不惯,实则情绪多于观点。
谁又不是在以自身喜好评判世间万物,同一事物有人爱极有人恶极,鸾凤和鸣能碰到一块儿真是不易。
不想再有任何优越感,因为都会被击碎,很无知,很造作。
有些人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总喜欢抢话,这不仅是没有礼貌,往往体现出的是其钟爱表达自己的霸权主义及强权政治的思想。聆听实在太重要。
而更多时候人们批评人,只是出于自己情绪的不满,好像指责别人显得自己就高人一等,他们压根并不想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就是要指指点点借题发挥而已。
若不能将心比心、心存包容或是说出合理的建议,那就请闭口保持安静。不要轻易开口就糟践别人,因为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你的贬低,除了彰显自己的无知,没什么别的更多的了。
总爱诟病别人的人大概因为曾经总被别人诟病吧。严格不代表就该是戾气,不是谁讲话大声谁就有理。总之光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去扫视所有人,你给予的都是噪声。
XI
· 「凡事都很坏,仍能愉快,才是崇高境界。」
人们都喜欢那种能够温柔的拥抱万物,柔和谦让的人,他们很少表现出攻击性,因内心强大而生出一种体恤式的温柔,因为平静中自有力量。
一种境界是“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
“言语如蜜蜂,有蜜也有刺。语言具有建设的力量,但也具备破坏的威力,一切端赖我们选择的沟通方式。你的言语将滋养你的信念。”或许多说赞美的话,你将会口吐莲花,若总说抱怨的话,那你就只能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每天都有人披着“真理”的外衣,实行独断专行的评判与责骂,每天也都有人正在忍受情绪暴力的荼毒。
而制造这种“废气”的人往往也曾被这样无礼对待,长期过度的压抑使之变形,变得不知道尊重与包容为何,慢慢倒是学会了察言观色,也得上了势利眼的顽疾,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差,成了易怒易燃易爆炸的危险品,整个人愤懑抵触情绪很严重。
也许他们是习惯了自我保护,也许他们自身相当自大且虚荣,对外界的不友善,使与他们接触的人包括自己本人都很辛苦,如果贸然组建家庭,难免不会“危害”下一代。
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会是文中所述的人,试着一点点修正心理上的bug,放弃做个攻击性强的小炮竹,减少人身上的戾气属性,或许更能体会到快乐。
恕就是如心。“修行就是调心。说柔和的语言、说和谐的语言、说欢喜的语言,一句话说出来,给人欢喜、给人信心、给人希望,这就是调心的过程。 真正的道场不在别处,就在此地、此心。”
——END——
— 分享比赞赏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