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焦虑 聚焦成长

      在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年级的准家长,心里难免有些焦虑,既怕孩子学科知识学的多,又怕孩子入学跟不上,在迷茫之际,看到《欢迎来到一年级》这本书,内心怀着期待与忐忑。翻开这本书,津津乐道的读完,发现这本书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我对孩子教育的种种设想,更无情地揭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未经检验的教育迷思。

    书中描述的"家长群焦虑症"让我会心一笑又心生警惕。在网络时代,随时随地能刷到学龄前孩子的识字、计算、运动、练字、钢琴等等。是如何如何的厉害,抬眼看看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会,不免焦虑!而《欢迎来到一年级》则像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教育不是体育比赛,没有统一的起跑线。"书中引用的一位老教师的话尤其发人深省:"我教了三十年书,没见过哪个孩子因为晚认几个月字而人生失败,却见过太多孩子因为过早透支学习兴趣而厌学。"自己的孩子又是男孩,贪玩是天性,在要求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能以武力、威严让他学习,而且要积极引导,甚至说“哄骗”方法,让他愉快学习,提起学习不要有负担,保留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的潜能慢慢发掘。

    放下“焦虑”的执念,就要知道一年级的课本知识量不大,学习重心,应该是孩子能力的培养。

《欢迎来到一年级》最触动我的部分是关于"失败权"的讨论。作者尖锐地指出,当代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允许孩子失败"。我们为孩子铺就的道路太过平坦,以至于他们失去了在跌倒中学习爬起的机会。书中记录的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个男孩因为忘记带作业本,妈妈立刻打车送到学校。老师温和地建议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妈妈却愤怒地表示"不能让孩子受委屈"。作者评论道:"当我们剥夺了孩子体验小挫折的权利,实际上是在剥夺他们未来面对大挫折的能力。"这一观点如当头棒喝,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在过度保护中削弱了孩子的韧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个观点要落实在生活细枝末节中,比如,早上赶校车,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就帮孩子穿衣服;为了让孩子早点去睡,写完作业,就帮他整理书包,收拾书桌等等。让孩子自己去经历成长。

在"学习兴趣的守护"这一主题下,书中提出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观点:"一年级最重要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而是保持多少好奇。"作者用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过早的学术训练与长期的学业成就并无必然联系,相反,那些在低年级保留了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往往在后期的学习中展现出更强的后劲。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为孩子制定的"识字1000、算术到百"的暑假计划,是否正在扼杀他天然的学习热情。

《欢迎来到一年级》最令人深思的是它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下,教育越来越被异化为社会流动的工具,而书中却引导读者回归教育的本真—培养完整的人。作者写道:"当我们谈论教育时,不应只问'这能让孩子考上好大学吗',而应问'这能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吗'。"这种人文主义的视角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合上书页,夕阳已经西斜。看着身边的孩子嬉笑着,我突然明白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一年级不是竞赛的开始,而是漫长人生旅程中普通却珍贵的一段。作为家长,我们最该做的不是为孩子规划每一步,而是陪伴他们发现世界的美好,保持探索的热情,并在必要时学会放手。

      教育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无法预知孩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世界,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保有内心的火焰—那团对知识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未知的好奇之火。这或许才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礼物。

随着开学的日子一天天接近,心中已少了几分焦虑,多了几分宁静。我知道,孩子的一年级生活将会有欢笑也有泪水,而作为家长,我不必做完美的导航员,只需做坚定的同行者。感谢《欢迎来到一年级》这本书,它没有给我任何速成的教育秘籍,却给了我更重要的东西—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和对成长过程的敬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