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十二章,悟君子之道
河南宏力学校 李冬
《论语》作为中华经典,作为中国“轴心时代”的思想结晶,不仅是儒家学派的经典,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其智慧跨越时空,持续影响着后世。时隔两千多年,我们重读《论语》,依然启人深思,对于今日之中国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价值观和世界观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也应当与时俱进,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如此才不至于陷入僵化、片面的理解陷阱,经典才能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以《论语》十二章第一章为例,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用八个字来概括君子之风就是“安贫乐道”“谨言慎行”,“谨言慎行”作为一条修身养性的黄金法则,从“帝王将相”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圣人贤者到儒家士子,一代又一代,都在恪守着“谨言慎行”的成规,自然永不过期,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谨言慎行,排斥对美好物质生活的追求呢?
答案不言而喻,当然不会选择排斥,在科技强国、振兴中华、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新时代,我的生活,无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已今非昔比,我们非但不会排斥美好的物质生活,反而会更加努力地想方设法地去开拓去创造物质与精神都美好的生活,“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在路上,这是继实现“小康”生活之后,我们树立的又一远大理想。
那么,今天我们又应如何辩证地看待“安贫乐道”与“追求幸福”的关系呢?
“安贫”就是安于贫困吗?“民以食为天”道出了天下众生的头等大事,所以“吃了么”这句流传至今的中国式问候句是刻在骨子里。因为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重农抑商,物质生活匮乏,盛世则“男耕女织、衣食所安”,乱世则“民不聊生、涂有饿殍”,或许“能坦然面对贫困,能坦然面对匮乏”才是正解,这是一种智慧,因为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态,我们不必苛求完美富足。
高二(2)孙继承同学说,同时,从“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中,我们也看到了秦国“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结局……但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中,我们感受到了孔子的“乐亦在其中”的君子之风;从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红军战士身上,我们看到了英雄的英勇无畏;从数十年如一日,撑起一片天的曲亚波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人的坚韧不屈;从雪夜问暖、亲自下乡调查的焦裕禄身上,看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
他们置身艰难与困苦之中,不抱怨、不抛弃、不放弃,用亲身实践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安贫乐道”,什么叫做“幸福生活”。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相对空虚今天,重读《论语》,重温君子之风,重读先贤楷模,再谈今日“幸福”,也许最深的感悟就是:以“安贫”之淡然,享“乐道”之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