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并没有物美价廉这回事
贵的东西有贵的道理,便宜没好货这句话,不是百分之百正确,但足以概括90%以上的商品。
现在各种手机APP,号称大牌直销,线上线下同款,但其中的商品,多多少少都是有瑕疵的。我非常喜欢一个牌子的连衣裙,同款的裙子在实体店里的价格,通常是线上的2倍,有一次我网购了一件,只穿了一次就感觉到裙子的拉链和缝边都比较粗糙,和我在店里买的就是不一样。
日本进口的50多块钱一支的自动铅笔,跟普通文具店里2块钱一支的自动铅笔就是不一样。不管是在笔管做工的细节处理上,还是在笔芯的润滑度、弹性、书写的舒适感上,是20支2块钱的笔加起来也比不上的。进口的笔贵,但用个几年完全没有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也更加环保。
二、少买东西
只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买自己真正心仪的东西。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陷入了买买买的魔咒。那时候自己刚刚尝到花钱的滋味,时时都处在爆买的状态。不管是H&M打折,天猫搞活动,还是专柜满额送券,我都毫不犹豫地疯狂买单,加上每个月我还要去一趟香港逛街扫货,每每想到那时的自己,我就觉得汗颜。
购物确实能给人带来满足感和快感,但没办法持久。当我面对爆满的衣柜,堆积如山的抽屉,挫败感满满!其实我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最常穿的衣服总是那几件,护肤品也就卸妆油、防晒霜、爽肤水和眼霜,足矣。
人总是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从想要买下全世界,到只买自己需要的。
三、只买品质好的东西
品质好的东西,会把商品的性质,从“消费品”转变成“投资品”。
比如,H&M买的洗了一次就掉线的T恤,是消费品,机洗3年都不变形的哥伦比亚衬衫,是投资品。一个好的床垫可以变成对睡眠的长期投资,一部功能强大的电脑或手机,可以成为学习和社交的利器。
这些品质上乘的商品,自带“靠谱”特质,当我们使用它的时候,状态良好,心情愉悦,这些,都是人的“隐性生产力”。
四、少买网课
少买网课,除非你对它真的很!有!兴!趣!
我个人感觉,网课并不能真的让人学到很多知识,而且,如果网课的价格没有高到让人心疼的程度,购买者也不会真正100%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我😅。
从我自己购买的十几门网课来看,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书本上教过或者已经知晓的,例如思维导图就是高中政治课本的脉络图,名字换了而已。而一门学科里真正精深的内容,由于网课自身的媒介局限和自我的实操局限,是没办法开展得太深入的,还不如自己主动搜寻阅读资料,再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去实践和反思。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五、多投资自己的大脑
最保值、最值得的投资,是投资自己的大脑。
我不会花几千块去买一个包包或者一件衣服,因为我知道,在我买下它的那一瞬间,它的价值就只剩下200元。同等价格下,我会用这笔钱去学习,不论是考研,还是学英语、学会计、学健身、学投资理财,什么都好,这些都是自我增值的筹码。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的智力、体力、脑力都在下降,想依靠工资和社保养老金,来保障老年的尊严和高品质生活,是不现实的。越是年轻,越要加大自我投资,提高自己未来的变现能力。
六、学会理财
衡量一个人富裕程度的标准,从来不是看他有多少现金,而是看他有多少资产。省钱不会导致富裕,只有把自己的智力、行动和金钱的运作相融合,钱才会生钱。换一个角度来说,人的富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和他的心智模式、信息敏锐度、胆量、思维缜密程度呈现正相关。
工资只是一个数字,现金是一张张纸,它们并不代表什么。目前,即便你什么也不做,你也只会越来越穷,因为人民币一直在贬值,而且,将来还会一贬再贬。这就意味着,我付出同样的劳动,却获得了更少的报酬。这样的事情在每个朝代、每个国家都会发生,我正在尝试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我能够深切地感觉到,这个时代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我相信其中,理财和投资绝对占据了重要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