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有八种,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分别对应着八种乐器,即钟、磬、弦、管、笙、埙、鼓、柷敔,是为八音。在中国古代社会,乐器的意义被放大,也被赋予不同的哲学与政治属性。如《乐记》云:笙在北方,鼓在东方,簫在东南方,琴在南方,埙在西南方,钟在西方,磬在西北方。赋予不同乐器与自然感通的功能。贾谊《新书.审微》道:天子之乐,宫县;诸侯之乐,轩县;大夫直县;士有琴瑟。只有帝王才能将钟鼓丝弦充塞四面宫墙,诸侯三面,大夫两面,而士只能以琴瑟自娱。历代文人如孔子、司马相如、蔡邕、阮籍、嵇康、苏东坡等等,无不以善琴著称。林黛玉抚琴,琴音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无疑能触及人心灵的深层感受。“士无故不撤琴瑟”,琴是文人最佳的音乐伴侣。
《颜氏家训》道:“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图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贵人君禄位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在社会立足,贵在能有益于他人和社会,不能只是高谈阔论,弹弹琴,写写字,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这样的人生缺少意义。其实说的是中国文人的内在修养与生活态度。首先要心存敬畏。君子之坐,左琴右书,也不过是学“静”的功夫。何谓“静”?“敬”也。敬畏先贤,敬畏知识,敬畏天理。若无此敬畏之心,不可以修身。其次,读书学习贵在专一,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贵在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