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这个题目是因为前几天一个贴深深触动了一些伙伴,关于支教。那个文是从山海情说起,最近的一部关于穷的一部影视作品。在朋友圈也看到有有人的配偶说看山海情哭的稀里哗啦。有些人可能经常容易嗤之以鼻影视作品里的一些东西,有些人则选择愿意沉浸于某些作品里。当看遍现实中的各种魔幻甚至是玄幻一样的事情后,大家好像也才发现,影视作品都是来自于现实,要说夸张,可能往往现实更加夸张。但至少,我开始养成一些信念,非亲历不要随便评论评判,围观旁观的评论评判总是容易的,并且也是极其容易嘴贱的;另一方面,不管是否亲历(尤其是亲历),别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一切,一定有自己没看到的、不知道的其他面,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一面。但是,这两个视角极其不容易,人的评判欲在好为人师的本能下极其容易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和有一种口舌之欲的畅快感,人的狭隘视角在证实性偏差、自查无错、所知障、认知遮蔽性、框架效应等加持之下,非常之顽固。
所以,说到教育,可能持续一生的自我探寻,就是最好的教育,也就是自我教育。在《Educated》(译名《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一书里,女主是这样看法;在沃伦本尼斯的《领导者》书系里他对领导力的定义也是这样的看法,领导力就是终其一生的探寻和学习过程。尤其是后者,这种定义和传统的若干领导力定义完全不一样,传统领导力都是在说如果使众人行、激励人心、理清方向、挑战性结果等方面的事,怎么这个版本却成为了“终其一生的探寻和学习过程”了?其实也容易理解,如同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身体力行一样,最好的领导力更在于领导者的身体力行部分,而这部分更有灵魂性的存在就是领导者自己的持续学习探索、持续迭代,企业家精神也很类似于此。关于前者,我们可能总以为是什么教育改变命运,尤其是外部的教育,而这本《Educated》更触及的是内心的不断蝶变蜕变。如同外驱力和内驱力的差异一样,教育之于外部还是内部,其实重要性已越来越明显。比如,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学知识、习技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所以这个角度上,教育和领导力竟然有高度一致的部分,更关注人,更关注人内在的部分,也更关注教导者、领导者的身体力行,也更关注被教导者、被领导者的内在的部分。所以,重来一遍,到底什么是教育?
关于支教,我没有发言权,我没有参与过,不知道该怎么评述,但是有几个现象或问题是知道的。比如,确实有地方是很穷,比如,给物质的支持非常不好,反而容易惯坏了孩子们和那些家长,不管是物资还是钱。但是也有人说不能因为有这些问题就不行善了、不帮助他们了,所以,这个问题其实还需要不少智慧。让我想起《助推》里关于献血还是遗体捐献的案例,合适的设计,可能整体的反应很不一样,还真希望在支教领域有极佳的好的社会设计、模式设计,让这件事可以持续和传播。这种社会支持系统的体现,这种文明进展的一种体现,不该因为问题的存在而被影响或抹杀。还有的支教的问题是,支教者(比如大学生或职场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支教体验(好比放生行为一样,满足自己行善欲望的行为而已)而去的,当然,不会看到对学生们的伤害,根本是有点自私的伪善,缺乏真正的同理心。还有一个问题是支教者已经努力去理解和换位思考、同理心了,但是,越是支教这个过程越走心和有效果,离开时、离开后的落差,是否对被支教者是更大的伤害?这样的善行,是否真的有益?从总结果来看。
我们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我并没有整体宏观的客观认知和数据,我个人主观看到和了解到的是,我们的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不断萧条和没落,年轻人都去城市了,乡村谁去发展和建设?这个问题,我还不知道那里有让人舒坦的解决方案和措施。看过一本《神山奇迹》的书,日本的一个乡村就是这样几乎只剩下了老人,乡村没落,然而村长推动了一股变革,改造了村庄,埋设告诉光缆,和做好配套设施,来吸引大城市里的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搬来小村庄里办公和居住,反而更舒服和舒坦,不管是开销还是生活品质。并且配套设计的很多小店也因此而持续繁荣。这个改革是成功的,也真是个好案例,值得传播,但是在我们这边好像有点不容易。还有一本开咖啡馆的人写的书,武汉参差咖啡创办人后来开办了咖啡学院,也到处去考察,在《开店有讲究》这本里有提到说在日本的乡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差别不太大,对生活水平的影响不太大,工厂也是。这点很让我意外,我没有去过日本的乡村,没有发言权,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以前没敢相信(比如香港电影电视里总是居住面积还可以的家庭,实际市民生活可不是如此),看来可能是比较写实。这样的话《神山奇迹》的事情就容易理解了,关于其可行性。那显然这种事情在我们这里城市和乡村差别还是比较大(甚至是非常大)的情况下,那种《神山奇迹》模式可能完全不使用。也有看到不少关于返乡青年的报道和书籍,当然是好事,但我担心可能都是还算可以的乡村,真正贫穷的乡村,返乡青年估计很难发生,也不容易成为可传播事迹。先锋书店(起始于南京)好像也在远方的乡村里开了一个店,从设计角度也许促进了周边环境,也就是那个村庄。我也真想去走走,看看实际效果。
那这些和教育有什么关系呢?我关心的类似地区发展不均衡乃至巨大差异而顺带而有的教育问题,也就是支教问题的背景,这不是单靠支教或教育本身可以解决的,也不是靠发达的地区来支持不发达地区就可以解决的,要考虑所在土壤的土壤和环境的系统性存在。也就是很多系统思考的书和案例所强调的点。这个话题一直是我个人比较回避的一个话题,有点不想碰这块的“社会责任”。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光推动城市阅读,耗尽我此生也不知能激起几个小浪花,其他的我更无能为力了,但我也知道,无视和回避不是好事。所以,还能怎么办呢?我们能做什么呢?关于地区发展,是否可以有一种“富/贫”联动发展的机制,好比整合项目的那种整合多方利益一样,要能有多好。否则,只是支教或单在教育方面做点滴努力是无法抗衡系统性问题的。但是,想起一个案例,会让我前面这段非常之羞愧。就是,按前面的说法,我这种普通人并做不了什么,对吧?当然。在卢建彰《会讲故事》一书中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初中生,不满于媒体报道的台北的地基沉降,没有如作者这样的成年人就是抱怨一下并也什么都做不了,而是尝试做点什么。从某论坛了解到电脑摔落瞬间会有电脑硬盘的侦测电脑位移而瞬间锁死硬盘的保护性功能的存在,并且可以联网这种功能来做地震等方面的侦测。少年受启发,准备用这种方式来侦测城市的地基沉降问题。没有电脑,跟父母借钱买,每周只有一个小时的上网时间。为便于侦测,需要做一些可调节角度的工装夹具,他就自己画图纸来找楼下五金店老板帮忙边做边修改。然后周末就用在跑各地铁和火车,并设计好换乘路线来节约开销和时间,以更多的收集数据。怎么收集?当然是用装置把电脑放在地铁、火车地板上来测量。可是车厢人多?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车厢总是有不小概率是可以有空地方的。终于有一次少年太累,睡着了,换乘时丢了存有几个月数据的硬盘还是优盘,哭死。
所以,我还能说,我们也无能为力么?
但是我也怕我有这种想法而真的去做点什么。虽然,我看到了那些问题,但是,以我有限的人生,专注于某个领域持续并更大化为社会做贡献,不才是更好的社会责任么?如果借用龙应台书里对教育的看法,教育就是让孩子让人有了自己可以选择的权利。那么,我现在可以有这样的纠结,其实我应该感谢教育,因为,我现在还有能力有权利做这样的挣扎和选择。
所以,到底教育是什么?我还是认同开头的思考,教育就是持续一生的自我探索。也愿,今年这两个书写小组能为促进一群小伙伴的持续探索做点滴推动,也希望这种书写,能够成为成人们做自我教育自我探索的最基础方式,如同跑步一样。
那么,感谢此文,因为,我现在有了一个简单结论,如果跑步是运动和健身中最简单便捷的一种的话,那么,书写,或可能是教育里、自我教育里最简单便捷的一种。当然,这对的是已经受过教育的我们这种人而言。那么,书写就继续吧,让书写成为自我教育里最简单最便捷的存在。
你也写一篇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吧!
书声 丁布
2021.2.2
附:文章开头提到的某文的贴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