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雪花如糖
01.
车在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行。窗外的树木、岩石令人应接不暇。俯瞰长江,宛如玉带,碧波泛蓝。触目便是青山绿水,人也变得神清气爽。
到家后,在先生的带领下,穿过田间小道、杂草丛生的荒坡,下行至长江边。面对清棱棱的水,先生指着远处的半山腰,说咱就在那建幢边墅,住着多好。
远离喧嚣的城市,有一座宽敞的庭院,墙上爬满了绿色植物,门前开着各种鲜花,一条大狗摇着尾巴迎接主人的归来。冬日的午后,坐在花园里,晒着暖阳,读书喝茶,猫咪蜷缩在一旁,任凭我抚摸着它柔软的身躯。
如此宁静悠闲的生活,是我一直渴望的。
但此刻,面对先生的期盼,我不知如何作答。突然记起《世说新语》里,两个人夸耀各自的乡土风物:
一人说: 我的家乡,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 另一人不甘示弱地说: 我的家乡,其山巍而峨,其水深而浩,其人磊落而多英才。
谁不念自己的家乡好? 我內心真正向往的住所,也必须要有家乡的影子。
即使依山傍水,房屋背靠着低矮的山就可,它的前面一定要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02.
过年回家,免不了走亲串户。对一些刻意的繁文缛节,根本无法避免。毕竟,在老人眼里,这是一种仪式,一旦返乡,必须举行,而且隆重。
说起年味,总会想到吃。面对满桌的鸡鸭鱼肉,几十道冷热大菜,味蕾似乎失去了品尝的能力。或许过于丰富的食物,会让人变得迟钝。反而简单的东西,更能够充分地咀嚼它的滋味。
习惯了较为清淡的食物,几顿油腻的饭菜过后,肠胃不堪重负,如翻江倒海,上吐下泄,人像虚脱了一样。打针、吃药,喝白粥,肠胃终于平静下来,不再闹腾。
习惯的力量,很强大。尤其像我这种人,从北到南,吃来吃去,最喜欢的,还是平日里熟悉的食物和味道。饮食一旦有变化,身体就会作出强烈的反应。不知这是好还是坏?
所幸,几天下来,腰围竟然小了一圈,这比起那些刻意服用药物的减肥者,应该是好事吧。
03.
年复一年,儿子逐渐长大,有些举动,甚感欣慰。
生病的第一天,老公劝我去医院打吊针,被我拒绝。一想到细细的针头刺破皮肤,插进血管,那种说不出的疼痛和恐惧,立刻遍及全身。
儿子知道后,来到床边,非常严肃地说:
"妈妈,这一次你必须听爸爸的,马上去医院! "
见他认真又坚决的样子,我的眼泪簌簌地掉下来,乖乖地去就医。
回家的头一天晚上,见我非常疲惫,他把衣物叠得整整齐齐,收拾好,放在箱子里。平时他连被子都很少叠,一直是我在整理,心里难免会有些抱怨和失望,担心他养成自私的性格,不懂得感恩。
但那一刻,觉得异常温暖。
04.
几天沒来简书,朋友们有了新的动态。浏览着他们的文章,点赞、留言,生活又恢复了往常。
越来越不愿意,随便评价一个人的文字。百米赛跑,可以用精确的时间去测量选手的速度,一决胜负。但文字好比一道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
专业人士评价食物,讲究色、香、味、形以及营养价值。但不同地域的人对味道的偏好,差异又很大。
营养价值,应该是食物的核心。而有些人明知咸菜、腊肉含有致癌物----亚硝酸盐,但仍然难以舍弃。
因此,对文字的评价也是众口难调。各取所需,似乎能说明些道理。有人欣赏美文、有人喜欢故事、有人品味诗歌、有人读鸡汤文也能热泪盈眶。
说来好笑,我在简书里收藏了一些文章,好几篇都是推荐图片网站的文,还有一篇是关于女人怎么系围巾的。
说到底,自己还是个庸俗不堪的人,讲究实用。
我们经常会说,一切交给时间吧。
宋朝有一千多词人,二万多首作品,流传到今天,公认为精品的也不过300首,约占1.5%。而这些数量不多的佳作,如今的普通人又能了解多少? 假如一个人能熟练地背诵其中的100首,已是非常得了不起,但这也只记住了0.5%。
无论时间如何流失,绝大多数人的文字还是达不到精品的水准,包括我自己。这个事实,非常残酷。但它,仍阻止不了我对写作的热情。
简书,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自由地表达与畅快地沟通。愿平凡的你我,都能玩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