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漂洋过海来看你》,始终觉得晓秋的死,是整个剧中唯一的遗憾。这是我现在最想表达的一件事。
或许,人生中,总是会有一些无法弥补的缺憾吧?
懂得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像戒不掉很多美味却不健康的食物一样。剧中的糖果果是一名歌手,明明知道吃了烧烤之类的垃圾食品对嗓子有害无益,却还是拒绝不了那种独特的美味:凉凉的啤酒,加了很多孜然和辣椒的烧烤,辛辣,发物,有的甚至不是全熟对她来说却依然是美味的东西,她都照单全收,来者不拒。作为最亲密的朋友,旁边的你是会支持她吃得开心?还是阻止她“自甘堕落”?你觉得她的快乐更重要?还是她的发展更重要?或许她事后想明白了,还是觉得你是她真正的好朋友,因为她因此避开了一次可能对嗓子造成的伤害;或许你放纵她一次,让她快快乐乐无所顾忌的大吃一顿,依然是她的好朋友,因为她得到了一次短暂的快乐。可是这两者不能两全,到底你会怎样选择?
前一段时间,陪老爸去保定看牙。因为不注意牙齿的健康,老爸的很多颗牙齿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医生建议要换掉,安装假牙。当然,假牙有质量一般的,也有档次稍高的,换一副要几千块钱。妈妈不同意那么多钱换几颗牙齿,一向节俭的爸爸却坚持,一次一次,不辞辛苦的去保定,消炎,拍片子,预约大夫,等待牙科手术······那么怕麻烦的老爸,在这件事情上居然如此有耐心。
在口腔医院的大厅里,我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看上去年逾古稀的样子。她手里拿着一些单据,安静的坐在椅子上等待着诊室的医生。爸爸在隔壁的诊室,我坐在附近的椅子上等他。旁边的老奶奶看了看我,问我是不是家在这附近,怎么来的。我说家不是这边的,但是开车来,也很方便。她说自己年纪大了,牙齿不行了,很多东西只能看不能吃,真的是非常痛苦,所以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换一副质量好一些的牙,能够让她开开心心的度过后半生。听着她说的这些话,我忽然能够理解爸爸了,也能够理解剧中的糖果果了,很多开心和快乐,即使是短暂的,我也不想错过。
以前,在肯德基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在前台遇到一个老人,她来只点一杯草莓圣代,因为她手总是哆哆嗦嗦的,所以对她有一些印象。有时候不忙,看到她总是坐在靠近前台的桌上哆哆嗦嗦的享受完一杯美味的草莓圣代,看样子是有帕金森综合症,这么大的年纪,其他潜在的疾病也不知道有多少,可能还有高血压,心脏病,或者糖尿病。当时我还跟前台的同事说,这么大岁数了,还点这么甜的东西,也不怕生病。同事的回答我至今记忆犹新:人到这个岁数,活一天赚一天,吃一口少一口了。我当时不以为然,想想也不过是作践自己的身体健康,现在回头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一个濒临死亡的食道癌患者,他就是想在生命结束之前吃一次热热的馄饨,可是他的病情已经不允许他吃太烫的食物。如果身体一直依靠营养液,生命还能够延续个把月,可是如果满足这一次口腹之欲,就有死亡的危险,这个时候,作为家人,你会怎么选择呢?你觉得哪一种做法才会让病人更舒适更快乐?还是,你觉得活得久才更重要?家人的选择是,尊重病人的想法,按照他的要求,将食物拿给了他,但同时,他吃了几口之后,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他说他很开心。
所以,有时候,我们自以为大众的快乐,却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就像上面的事情,你觉得活得久和暂时的快乐,哪个更重要?真的到了那种程度,你还觉得来日方长吗?有些事,我们只有身处其中,才能真正的做到感同身受,只靠别人干巴巴的描述,确实难以想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身体无碍的时候任意妄为,无休止的透支健康。身体总有一个不能够承受的极限,我们还是要在无病无灾的时候,把身体管理好。邻居家的一位大娘,五十岁的时候,得了糖尿病。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她很消沉,当然,我要说的是身边的反面教材。她每天开始“享受”,毫无顾忌的大吃特吃,趁着有生之年把没吃过的,糖尿病不允许吃的东西全都吃遍,比如甜到发齁的罐头,冰淇淋圣代,各种进口的饼干,坚果······没过多久,血液的粘稠度上升,血糖指数居高不下,就去世了。这个年纪,本可以继续保养自己的身体到六十岁,七十岁,甚至更久。我的姥姥不到四十岁就是糖尿病,现在她七十四岁,依然活的很好,就是因为她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其实说的直白一点儿就是想活的时间更久一些,所以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知道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
我只是想说,管理好身体和获得短暂的快乐,并不矛盾,看处在什么样的一种境况之下。我们既不能消极的被身体摆布,也不要致死承受一身的病痛。“及时行乐”确是消极,偶尔的“放纵”也是人生中很快乐的一件事,但我们还是要始终保持在一条“正路”上,走完我们的一生,比如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坚持锻炼,经常外出旅行,开阔眼界······处在一个健康正能量的坐标轴上,不要出现太大的偏差,就好。当然,有时候大起大落也会收获意外的惊喜,而绝大多数的我们还是选择平平静静,淡然安稳,和俯瞰风景自然别有一番味道,但是高处不胜寒,很多人是承受不住的。还记得有一位叫做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的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的比正常的器官更加强大。在后来的解剖工作中,越来越证实了他的想法: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得器官功能不断增强。他还发现,很多走上艺术道路并颇有成就的人,大部分都存在一些生理缺陷,而这些生理缺陷并没有阻碍他们,而是促使他们走上了艺术道路。他发现了“跨栏定律”,也就是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程度。所以,有时候逼自己一把,往往能够发现一些潜藏在自己身体中的能量,自己不曾想到的爆发力。
用心去活,去管理健康的身体,用力去追,去发现真实的自己。
冯唐说,身体就是“很贱”的,跑五公里的时候,我们从来没觉得自己能跑十公里,当跑到十公里的时候,好像也没那么难,然后再坚持坚持,我们还能跑十五公里,半马,全马······身体永远存在着无穷的潜力,只是看你怎么去经营,怎么去管理。感情也是,生活亦然。事在人为,剧中的剧情或许虚假生硬不自然,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可取之处,让我们学到东西,即使你只是笑了几声,掉了几滴莫名其妙的眼泪,即使剧情过去之后你甚至记不起,依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原型。然后你才恍然大悟:原来,不过如此。
北京的空气不是很好,一到这个时节,就开始雾霾阴天,沙尘不断。昨天是农历九月十一,月朗星稀,无风无雨,如此良辰,决不能辜负。听着音乐,夜跑了五公里,回去很舒坦,身体像被唤醒了一般,自由,放松。有人会问,跑那么远的距离,身体不会累吗?当然会,但是那种累只是暂时的,等生理上的疲劳过去之后,你会发现,从头到脚,从心理到神经,整个人都是舒坦的,放松的,感觉每一个毛孔都在呼吸似的,自由而充实,踏实而心安。我只想,这样的日子再多一些,雾霾少一些,生命自律也自由。
剧中的晓秋也是这样,喜欢运动,喜欢探险,有些特立独行,我喜欢这个角色,是因为,我向往,这样的自己。喜欢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一个角色,一种生活方式,一定是在那里找到了和自己相近的特点,或者很喜欢的另一个自己,就像心中喜欢的偶像一样。我喜欢晓秋,也喜欢丽江这个沉稳而低调的城市。曾经去过一次云南,大理,丽江这样的城市太吸引我。相比丽江,我是在大理呆了更久的时间,喜欢古朴典雅的束河古镇,像闺阁中质朴的姑娘,撑着油纸伞,走过浅浅的小巷。而丽江古城也具有同样的魅力,相比之下多了那么一些商业气息,却依旧淡然悠远,优雅到骨子里,而玉龙雪山仿佛是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冰雪美人儿,又像一朵圣洁的雪莲花,静静的矗立在那里,生长在那里,也守护在那里。难怪这样的城市能够孕育出这许许多多,千千万万像晓秋这样的女子,至纯至善,淡然素净,柔美也坚强,脆弱又勇敢。
局外抑或剧中,只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