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情绪
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
实验背景:两种争论—(1)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引起情绪,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2)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认知一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
实验家:沙赫特和辛格
实验方法:卷入法.
实验过程:(1)先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素,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2)实验者对三组被试用三种不同的说明来解释这种药物可能引起的反应.(3)将每组被试各分成两部分,并让两部分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境中。一种是愉快的情境,一种是惹人发怒的情境。(4)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
实验的因素:认知水平、情境水平.
结果(结论):情绪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起关键作用。
改进:该实验可再增加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
情绪的先天获得—哈洛的实验
实验背景:绝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接触以及依恋的经验对他或她在未来生活中爱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亲近的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被试:婴儿期在生理上对情感和接触的基本反应与人类非常接近的恒河猴。
实验目的:探讨幼与代理母猴之间的依恋关系。
实验方法:把八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在喂养时间以外,幼猴可以自由地与两只母猴接触。除此之外,还刻意创造了某些恐惧或不熟悉情景,还将幼猴与代理母猴分开一段时间。
实验特点:木制母猴能提供安慰,而铁丝母猴则不能。
实验结果: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之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幼猴而言,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也就是说由这种接触安慰产生的依恋情感是独立子饥饿和干渴这些基本需要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