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读书会打卡Day17
今天听完小武解读《了凡四训》,我有2点感悟:
感悟1: 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小武老师分享“恶人的背后”这个积善故事,在谈到要有怜悯之心和反省之心的时候,也是给了我很多的触动。对于他人的不幸抱有怜悯之心可能还比较好做到,但是对于他人的不幸的反省之心,可能很多人都做不到。
从表面看来,与我们看似无关的人不幸又不是我们造成的,我们当然不需要负责任。但站在跟高的维度上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没有一个人能独立于环境而存在,我们每个人的每个举动都会对这个世界造成影响。
195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修建了新英格兰大屠杀纪念碑,以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杀害的犹太人。在建筑群的入口处树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德国神学家马丁·尼莫拉的诗《我没有说话》: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的时候,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的时候,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的时候,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的时候,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那时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一种难以逃脱的责任感,当我们对他人的不幸没有反思、麻木不仁的时候,当我们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时候,当我们觉得事情不是我造成的不关我事的时候,必须警惕,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还有没有人为我说话。
同一个世界之下的我们,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感悟2:不求回报地利他。我们都知道利他很重要,但是在利他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想到要有回报。在还没行动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计算将要付出的劳动和可能获得的回报是不是成正比,害怕自己吃亏,害怕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小武老师分享的第一个积善故事——渡人即渡己—就是用一个看似离奇的故事来揭示不问付出地帮助他人,是会有福报的。
在帮助他人这件事上,有顾虑很正常,不是说我们要无脑助人,没有经过思考,也不将就方式方法胡乱、想当然地帮人。而是在经过理智地判断之后,我们的理智和情感都决定要付出的时候,就大大方方、心安理得、不求回报地去做利他的事情。
不要一边想我为他人做了什么,他人一定要给我什么回馈。如果没有,就觉得别人没良心,觉得自己亏了。
这种心理常常会出现在身为妈妈的人身上。当自己为爱人、孩子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就会心生怨怼之情。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表达,只能用拉长的脸、阴阳怪气的话语来表达不满,期待家人有眼力见能自动自觉感受到自己的情绪需求。可是当家人没有get到自己的点时,就越发生气,而家人呢也往往一脸懵,大家都不高兴,不是吵得不欢而散,就是各自生气。
利他如果讲回报,那就不是真正的利他。做善事如果是出于私利也不是真正的善。正如丁晓辉老师说的:“我爱你,与你无关。”
如果我觉得我为家人付出是应该的,我就开开心心为家人付出。我所有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我觉得在付出中有委屈,要么表达出来,要么就不要付出。真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做了利他的事,我就是已经种下了善种子。别人没有回应,没有表达感恩,那是他没有完成他的功课,他没有种下感恩的种子。
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提出,要分清楚是我的事,还是他的事。我付出、我利他是我的事,能不能得到回应是对方的事,有没有福报是老天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计回报地利他,不问收获地耕耘,无条件地去爱。
投射到当下的生活,我觉察到可以在以下行动中去精进/改变:
行动1: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每天的工作,不患得患失、不怕付出。
行动2:持续写感恩日记和每日复盘。
无戒学堂2023年日更第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