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识体而教》之让文本解读更深入
《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这本书是我们工作室去年共读的一本关于语用的专业书籍,这本书共有六个部分:教学主张、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育随感、名师评说、成长故事。
在“教学主张”这一板块中,王老师分别从“语言表达”“诗词教学”“群文阅读”“散文教学”“文本解读”“词语教学”六个方面诠释了“指向语用”的教学理念以及策略。每部分内容中,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案例再现”,其间穿插着对于一些教学案例片段的分析。而“教学案例”的选择王老师则是在成功精彩的案例之前,加入一些“失败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误区分析”。一成一败,两相对照。通过对于这些案例片段的阅读,加上王老师细致精准的分析,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指向语用 识体而教”的教学主张,并且立刻就有模仿着去进行课堂实践的冲动。
“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这两个板块的内容是这部书籍的重头戏。十篇教学实录、九篇教学设计都是王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精彩课例。而吴忠豪、张祖庆等一个个大师、专家的精彩点评和王老师自己的设计意图穿插其中,令人产生不仅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之感。
这部书籍的后三个板块分别是“教育随感”、“名师评说”和“成长故事”,从中我走近了王老师,认识了薛法根、闫学、武凤霞等王老师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王老师拜读他们的文章,融入自己的思考,将名家的风度与气质种在自己的身上,我觉得以后我们也可以选择他们的书籍来学习。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指向语用,识体而教》的教学主张之一“指向语用,让文本解读更深入”一章。
文本解读,就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意义准确、透析的理解和把握。解读包含三个层次,依次为读懂、读透、超越。读懂:即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价值。读透:即发现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探索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超越:即发现教材的独特意义和价值。指向“语用” ,就是教材解读的第三层次,发现教材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教材编写无论有多么的美妙,课程理念无论有多么的完善,如果没有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智慧就难以落地,无法发挥其功用.
一、有趣的故事,要学会讲述。
书中以第三单元“童话世界”为例,向我们传达了简述故事的方法。第一,引导学生读好文章的对话,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讲述故事内容;第二,引导学生将提示语和标点符号结合起来思考,想想当时的情境,体会心情,讲好故事;第三,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画出路线图,根据路线图来讲故事;学生学习了预测这一学习策略,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重新预测课文接下来发生的情节。其实,我们在教学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小说等题材的文章都可以选择这些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故事讲述。
二、优美的文字,要学会品评。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只有带领孩子们细细品味优美文字的妙处,才能让孩子积累并学会运用。如何带领孩子品评优美文字呢: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学生才能感同身受,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二、想象画面,丰富场景,体会作者独到的用心。比如,在教学《在天晴了的时候》,这是一首现代诗,我们在带领学生品评诗的语言时,让学生想想自己在雨后天晴时做了哪些事,看到了哪些景,你当时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生活经验,教学时,让学生想象画面,先有场景,再有表达啊,所以学生在创作这首诗时就很生动形象。第三、通过比换词,比较、品析,体会用词的精准。这一品评方式,我们在课堂中比较常用。
三、经典的语言,要学会运用。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当具有专业的眼光,用语文的角度来解读教材,通过文字所表述的内容,关注到文本深处作者的语文素养意图。一、关注作者的观察与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有所发现;二、发现经典的语言现象,找到学生可以学习语言运用的言语范式。三、引导学生尝试表达实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这一方面最难的是发现语言现象,我觉得在这方面咱们的韦主任最具慧眼,同样一篇文章,她能从中发现观察顺序,什么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对比写法等。
四、传统的课文,要学会新教。
统编教材不仅纳新,为教材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注意到了对传统篇目的保留。在这一部分里面,我学到了一、要敢于创新,对课文内容、对单元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传统的教法,是引导学生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按季节顺序梳理小兴安岭的景色和物产,可在这里,王老师发现,四季景色虽然不同,但都写到了同一种景物----树木,所以,王老师安排学习时,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描写树木的语句摘录出来,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习,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语言现象,并引导学生在对比品系中发现同一景物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还有我们上周听郭亚红主任的二六年级习作单元的整合都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二、关注语文要素。我们平时出示的补充资料只是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作用单一。在本章里,作者借用资料,让学生借助资料尝试表达。其实,这一方法,在另外一本书,《指向语用的教学实践》中也有提到,在课例《圆明园的毁灭》中,王老师在处理课后题时,就加了一道练习题,运用加点的词语,结合提供的资料把句子写具体。
这些是我对《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这本书一些浅薄的认知,说的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