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平衡是资产分配中的一项重要步骤,由投资者监控因价格走势差异所引起的不同类别资产权重的变化,并根据情况做出卖出部分资产和买入其他资产的过程。当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过大,导致其资产的配置比例偏离目标水平时,就需要执行再平衡操作。以一个股债平衡配置组合为例,当组合中的股票价格上涨过快,其配置比例远远超过原先设定的目标值时,会导致债券资产的配置比例过低,从而导致整个组合的预期收益和风险水平发生变化;为了使组合恢复目标配置,投资者要进行再平衡操作,卖出股票,买入债券。
再平衡理论和实践建立在均值回归和投资多样化的基本假定之上。均值回归认为资产的投资收益不会不确定地保持在一个过高或者过低的水平之上,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回归到均值水平;投资多样化则可以帮助投资者在既定收益水平下降低风险或者在既定风险水平下提高收益。
再平衡策略包括三类:购买并持仓、固定结构策略再平衡和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再平衡。其中,固定结构策略再平衡用于被动资产配置中,而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再平衡则用于积极资产配置中。
购买并持仓策略在选择投资对象后就一直持有,不做任何修正,属于不成熟的策略。但不成熟的策略不一定就不好,大量的学术研究表明,交易次数最频繁的投资者净收益也最低。如果投资者在错误的时间卖出证券还会导致投资组合的业绩急剧下降,而简单的购买并持仓策略往往却是最有效的。对于一些高风险的投资组合而言,购买并持仓策略可以让投资者不用整天关注证券市场上价格的变化,不用每天都高度紧张地去捕捉证券价格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只要投资者始终持有该组合,证券到期后即可坐享投资收益。
固定结构策略是指投资组合中的各类证券的相对权重不随证券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各证券始终保持固定的比例。假设一个投资组合包含70%的股票和30%的债券,如果三个月后股票市值上升25%,债券市值不变,则实际的资产配置比例变为股票74.47%,债券25.53%,按照固定结构策略,投资者要抛出部分股票买入部分债券,将比例维持到原状;如果三个月后股票市值没有上升而是下降25%,债券市值不变,则实际资产配置比例变成股票63.64%,债券36.36%,按照固定结构策略,投资者就要卖掉部分债券买入股票,将比例恢复到原有的70%股票和30%债券。表面上看固定结构策略是要求投资者买入表现差的股票和卖出表现好的股票,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高抛低吸的过程,可以令投资者获得长期的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