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结束了,几家欢喜多家忧。
这时,作为家长我们需要镇定,让自己的情绪脑暂停一下。了解一下 这几个关于学习、关于考试的知识点。
首先,要知道考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考试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节点。缺少了考试,学习很容易就失去方向,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从而不知道接下来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考试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反馈机会,让学习持续得到一个微调,保持在持续进步的状态。
但是,考试要有反馈价值,考试内容就不应该太简单。
太简单的考试,会让学生沉浸在已经全部学会的幻觉里。考试之难,其实就是所学知识更多元组合、综合应用,这样的考试,才能推动学生把对知识的理解,上升到对知识的应用层次去。
同时,考试会提供一定程度的压力,按照叶克森·杜德森法则:
适度的压力,会让人有更好的表现,这会拓展人的能力空间,从而强化自我接纳的水平。
为什么离开学校以后,人工作之外的学习往往都会停滞,就是因为既没有反馈也没有压力。
所以,要让考试成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需要让考试难一点。
但是,面对难的考试,每次都无法得高分,会不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呢?
这就要看第二点:考试并不可怕,考试结果会被评价才让人害怕。
考试的压力是任何人都可承受的,而且是有生产力的。但是考试结果被评价,则意味着考试决定了人的三六九等划分,本来一个学习的事情带有自我身份定位的内涵了。
听听没考好之后,老师、家长的感慨:“你太给我丢人了”、“教你是我最大的失败”、“身体好、心理健康最重要”……
担心“万一没考好”之后迎接来自家长的急风骤雨,孩子经常都会为自己做提前布局——比如考前突然发烧、意外地迟到、丢了准考证等。
这种“在重要事件前,潜意识主导下进行的回避行为”被称之为“自我妨碍”。自我妨碍就是因为担心惩罚产生的自我保护行为。
知道了考试压力的本质,那么就需要尽力让考试保持在“反馈”的层次。
这就是第三点要特别强调的:yet或者more策略。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指导一个学校,她让学校给学生的成绩单评价一栏把“不及格”修改为“还未及格”(yet)。
“不及格”就是消极结果定论,而“还未及格”则说明默认是及格的,但意外竟然没及格,那么下一次应该就会及格。
德韦克教授提出,对于不如意的结果,我们要用“yet”来反馈,而对很好的结果,我们可以用“more”来反馈。
比如,考试成绩很低,首先在心态上确切用“还未达到自己的期望”的态度,然后开始从“成绩”入手,即从已经取得的成绩入手。可以让孩子把对的题再做一遍,并说明其中的知识点与解题思路。
在做这样的强化之后,再尝试做答错的题目,估计考试时不会的题目,这时就会做了。然后再对还不会的,进行一一攻克。这样,就把不如意的成绩,定位为对自己学习的反馈,明确自己还存在的漏洞,并进行针对性地弥补与提升。
可以做针对性的试卷分析:
基于这样的试卷分析,还未解决的漏洞就需要把针对的错题摘到错题本里进行深加工。所谓深加工,就是复盘自己的思路,并明确卡点,明确遇到类似情况的应对步骤。这样“以一当十”完成从知到用的“真正学习”提升。
对于取得了好成绩的情况,则用“more”来强化:
“总结一下自己取得好成绩的策略与思路”、“其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别人”、“是不是可以有更便捷的方法”、“其他科目是不是也可以再上一层楼”……
结合考试的反馈性与考试结果被评价的焦虑性,那么最好的考试是怎么样呢?
最好的考试方式就是:高频、挑战、公示——就是考试频率要高一些,同时考试题目要难一些,考试成绩要公布出来。而避免产生评价,需要在公布成绩单的时候把姓名隐去。
这样,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同时能看到自己所在的位置,知道自己下一步努力可以追赶的小目标在哪里。
总结一下,家长需要做的就是:
第一、对考试有正确的认识,尽量避免用成绩来评价孩子的惯性。无论考试结果如何,记得用yet或者more的策略。
第二、给孩子传达考试的反馈意味,从而让“坏成绩”成为发现自己需要弥补漏洞的探测器,进而用试卷分析表进行复盘、错题本整理、针对性练习巩固。
第三、以上两点要做好,请家长准备好耐心。而家长要有耐心,就需要:①正确认识考试;
②学习掌握yet/more的策略技巧;
③别偷懒,评价往往是最简单的“教育方法”(但后遗症巨大)。